1 / 8
文档名称:

构筑心灵的家园.doc

格式:doc   大小:49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构筑心灵的家园.doc

上传人:jiaxidong_01 2019/7/8 文件大小: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构筑心灵的家园.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构筑心灵的家园《桃花源记》作于晋亡之后,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该文的出现绝不是偶然,它是作者在经历了三仕三隐的人生之旅后,个人思想情结的一次升华与总结;是作者在实现了哲学归隐后告别田园、走向心灵归隐的一次尝试,是作者到达的最后一个人生驿站。一陶渊明一生或仕或隐,以至最终归隐的反反复复,构筑了陶渊明一生痛苦的旅程。经过汉末以来的政治、社会大动乱,儒学衰退,道家中兴,企慕隐逸之情在魏晋知识阶层已蔚然成风,远离尘嚣、逍遥自适的隐居生活成为一种人们理想的人生寄托。另外,晋朝末年,门阀士族统治占主导地位,等级制度非常森严,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对于出身没落仕宦家庭的陶渊明来说,道家的这种归隐思想对他的影响可谓深远。然而事实上,陶渊明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击壤自欢”的隐居道路,同时,他所受到的家庭影响和他那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也是不允许他一开始就选择独善其身的。反映他早期的作品,如《杂诗》(忆我少壮时)、《拟古》(少时壮且厉)等都洋溢着他青少年时期的那种乐观分发的热情和幻想。少年壮志的陶渊明在年轻时不谙仕途,是曾经幻想做一番事业的。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理论中传统的积极入世思想在陶渊明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于是,约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也就是陶渊明二十九岁那一年,他开始出来做了一个地方学官——州祭酒。萧统《陶渊明传》说:“渊明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这就是陶渊明初次入仕的全部过程。诗人的性情太刚直坦率,因而他受不了做小官的那种拘束和折磨,看不惯***尔虞我诈、胡作非为的黑暗现象,所以他动摇了。在这个企慕隐逸之情蔚然成风的时代,陶渊明辞官归乡了,以至后来州里又召他去做主簿时,他也辞谢了,这一归隐在家就是六、七年。可以这样说,陶渊明刚一开始并不一定是清风高洁的。作为一位传统的封建士大夫,作为一位刚刚出仕不久的知识分子文人,他还是不会轻易放弃仕途的,他的身上肩负着光宗耀祖的责任,承担着兼济天下的任务。如《咏三良》(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乞食》(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所写。于是,当时局稍稍发生些变化,大约公元400年,陶渊明又一次到桓玄手下去做事。结果却是事与愿违,陶渊明不久对桓玄的人格就完全失望了。桓玄只贪图个人的私利,这对于有远大抱负、性情刚直的陶渊明来说,他决不肯附为桓玄的心腹,更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于是,在陶渊明的作品里出现了反映对出仕桓玄无限悔恨的“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他对自己所过的仰人鼻息的宦途生活,表现出了无限的感叹:“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现实的仕途艰辛又一次扑灭了陶渊明心目中“大济苍生”的愿望。这时,他无奈发出了“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的感叹,表明了他不顾爵禄荣利的诱惑,决计辞官归田的愿望。大约公元401年春天,陶渊明遭逢母丧,就借此辞去官职。与此似乎相似的经历,他在刘裕幕下做过镇军参军,终因认清了统治者的面目,对现实的黑暗彻底失望后就由仕而隐,以致到后来,他做了一个小小的彭泽令之后,就正式归隐了。二以上所述,是陶渊明一生数仕数隐的经过,是陶渊明儒家入世思想与道家出世思想相互斗争的经过。在那个黑暗的、门阀制度森严的年代,一位内心充满矛盾、徘徊、踟蹰于仕与隐之间不知何去何从的诗人,在人生的旅途上寻找着生命的真谛,在那个险恶的世界里追求着自己的生活哲学,最终选择了归隐。然而,陶渊明归田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