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风险与防范.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风险与防范.doc

上传人:bodkd 2019/7/8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风险与防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内容提要:综观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在外部审计得以加强的同时,内部审计并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对于内部审计风险,人们更是认为,审计不存在什么风险。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尤其是上市公司,受到股东、管理层、潜在投资者、外部审计和监管机构的广泛关注,内部审计工作难度加大,再加上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公司经营风险加大,内部审计的风险也加大。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一、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一)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因素 。上市公司为了加强自身管理的需要,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在内部审计机构隶属领导层次上,主要采取了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受董事会或者监事会领导,另一种模式是受总经理领导,从而增强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和权威性。但是这两种模式也有自己的不足。第一种模式,股东和经营者目标利益不一致,董事会作为股东利益的代表,目标是要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经营者的目标是要追求更高的报酬,更多的闲暇时间以及更小的经营风险。内部审计一方面通过审计评价经营者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另一方面为董事会提供追究或解除经营者履行责任情况的信息。其结果,很可能造成经营者对内部审计的误解,以为内部审计是股东对其经营业绩不放心或存在异议,是挑毛病找麻烦,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更甚者,与财会人员互相串通,隐瞒虚报,从而造成审计风险。第二种模式,总经理是受董事会委托具体从事经营活动的主体,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一方面努力工作,通过实现企业财务目标来提高自己的身价,另一方面又消极应付。内部审计作为总经理的参谋和助手,会涉足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从而引起内部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建设以及执行情况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能使内审人员及时发现和控制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差错和舞弊,反之,就会增加发生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使内审人员难以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差错和舞弊而形成审计风险。 。国家审计有《审计法》作为法律依据,社会审计国家颁布了《注册会计师法》,笔者能够查到的内审有关法规有《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机关指导监督内部审计业务的规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15号、《中国内部审计学会章程》,《上市公司章程指南》、《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也只是有个别条款对内部审计有相关的规定,法律级次明显偏低,内审法规体系也不够健全。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股权结构不合理,股东大会形同虚设。(2)董事会难以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约束。(3)监事会没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二)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因素 。审计是一项规范性很强的实证工作。审计工作从开始到结束要经过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每一个阶段包括不同的内容和步骤。准备阶段需要确定审计任务,签订审计协议,并初步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实施阶段主要是进行实质性测试也符合性测试,并取得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终结阶段需要整理审计证据和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有人严格依据规范化审计程序开展业务。具体表现:指令性计划太多,积极参与方案太少,可审可不审的不安排审计,必须审计的,有的对审计工作中的问题视而不见,有的不深入进行审计,审计取证随意性大,所取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