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基于物联网的牛奶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研究2015年10月29日目录第一章物联网及其牛奶溯源系统研究背景及其现状介绍 3第二章基于物联网的牛奶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技术路线 9第三章基于物联网的牛奶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研究 12第四章牛奶质量安全溯源系统信息平台设计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衣食住行也越来越方便。但是,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从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美国麦乐鸡含橡胶化学成分,到“假紫砂”、“瘦肉精”……这些热门话题,让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上心。为了改善我国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为了满足生产者、消费者对食品生产的透明化需求,以牛奶的生产与流通为例,建设一套标准化、智能化,并且符合社会需求的牛奶安全溯源系统显得尤为迫切。当今,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牛奶溯源系统的实现成为了可能。本方案设计的牛奶溯源系统,是利用电子标签、数据库、互联网等技术将牛奶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信息,通过物联网发送到数据库中。消费者可以通过牛奶包装上的RFID码,通过数据库进行查询。生产者也可以通过溯源系统查询系统监控到整个生产流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能够迅速顺利地解决。,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逐步制定了一些标准和指南。并建立了部分食品安全溯源制度,并完成了部分食品信息溯源系统和网络交换平台。在国内,较有影响的食品溯源系统主要有以下五个:上海食用农副产品安全信息质量查询系统、北京市农业局食用食品(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国家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中国肉牛全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世纪三农食品安全溯源管理系统。由于现有食品溯源系统开发的原则和目标的不同,现有系统存在溯源信息不完整,系统不规范,信息流程不一致、系统软件不兼容等一系列问题,造成溯源信息无法共享。其具体表现如下:目前我国的溯源系统,大多是以单个企业为单位的内部溯源系统,能够满足本企业的技术需要,但是一般不能实现信息共享。现有溯源系统信息不一致,有繁有简,很难形成通用版本,无法大范围使用。溯源信息链较短,没有实现相关企业的信息传递,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作用较差。食品生产企业的多元化,给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终端匮乏,缺少有效机制的承载作用,服务模式的可行性不佳,阻碍了系统的普及和推广。,相应地牛奶也成为餐饮行为必不可少的物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便应用可追源系统进行质量安全管理,并形成了符合该国国情的可追溯系统。目前,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立法,系统构建以及系统信息格式。其具体信息如下所示:立法方面:以欧盟和美国为例,叙述国外对该研究的立法方面的情况。欧盟自1986年发生疯牛病以来,率先进行可追溯性研究,并制定了《食品安全白皮书书》,且将食品可追溯系统的构建纳入法律框架中,并于2005年,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措施,并规定必须在该地销售的食品必须拥有可追溯标签,否则拒绝进入。美国在《生物性恐怖法案》的指导下,食品与药物管理局颁布了《食品安全跟踪条例》,要求食品生产者、加工者、分包商、零售商、进口商等都要建立并保全食品流通的全部记录,以便迅速识别食品的供给方和接收方。系统构建方面:国外在可追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两种系统构建形式。一种是“One-UpOne-Down”可追溯,即“向上一步,向下一步”可追溯,为欧盟立法建立的追溯系统结构,该结构相对简单,供应链中的每一环节只要知道该环节的上一步信息和下一步信息,就可知道供应链的所有信息。一种是集中(全程)可追溯,该系统更为复杂,因为整个系统将与供应链的各个子环节的子系统相关联。系统信息格式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