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博物馆的虚拟化展示.doc

格式:doc   大小:9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博物馆的虚拟化展示.doc

上传人:drp539606 2019/7/11 文件大小:9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博物馆的虚拟化展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博物馆展示的虚拟化我国已经建成几百座博物馆,如何在保存的基础上达到社会教育功能、如何让遗址重现过去、如何赋予遗址新的生命活力,再突显出遗址展示相关议题的重要性。博物馆展示的趋势为了达到教育推广的功能,以及文化资产永续经营的目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的思考重点愈来愈趋向于观众的反应,因此「观众导向」成为现代博物馆普遍趋势,并将展示带往两个主要的方向:1\整体脉络呈现展示刻划事件的始末与意义或以整体文化诠释为目标有助于观众建立通盘的知识与认识,观众认知到遗留物的前因后果所进行的串连贯通思考,相较于片段知识的累积显得更为直接,因为容易获得成就感此类的展示结构自然较具吸引力。2\感官的刺激在一个人造影像无所不在的时代,一个讲求视觉快感的时代、影像四处流传的结果,使我们****于影像的语汇和再现方式。以史前文化展示为例,观众必定期待博物馆提供复原图、复原造景、模型或大规模的情境复制,以直接的视觉语言与刺激帮助他们思考与想象,同时激发拟情的联想。就观众在博物馆内进行跨文化沟通而言,可谓直接快速又具吸引力的沟通模式。伴随展示技术的进步,场景与情境(生态展出)的制作早已涵盖到听觉或触觉(如触摸质感)。如:英国遗址博物馆(JorvikVikingCentre)将味觉列入展示更新的项目中,可见感官刺激的追求不仅于见于科学或自然史展示,亦为遗址历史展示的趋向。考古遗址展示的需求分析一、博物馆的定位博物馆自身的定位、取向与重心(如着重艺术形式、着重人类学知识、着重文化脉络呈现等不同偏向),博物馆的形式(如野外博物馆、遗址公园、生态博物馆等不同博物馆形式),甚至是观众的好恶,都是在展示规划中可能介入的额外需求,但又不得不加以考虑。基于上述展示需求,博物馆对于文化的诠释难以纯粹维持在该文化自身的角度,在展示中以视觉刺激取代文字、情境、场景成为必然。二、重现场景其中必有大量「拟情的介入」方能填补空白今天人们必须透过考古人类学者对史前遗迹的发掘、藉由拼凑遗址所透露的片段讯息来建立知识,因此其中也就存在许多假设方能填补空白。观众期待博物馆提供复原图、复原造景、模型等帮助他们回到过去的历史情境中,愈是完整、大规模的复原造景愈能够引发观众兴趣。然历史场景重现牵涉到许多的细节,包括史前文化人的衣着、动作、相貌、生活周遭的陈设、使用器具的方式,甚至是生活环境里的植物、家畜等。基于展示的需求以「拟情的介入」与假设填补这些空白,以便呈现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供观众神游,在此展示便产生真实性的疑虑。博物馆展示的再现一、布什亚的拟象理论布什亚Baudrillard在他对「再现」(representation)概念的批评中,重新质疑符号与真实之间的关系:真实如何透过符号(图象、文字、声音…)被再现出来?其间的关联性为何?是真实在驾驭符号?还是符号统摄着真实?被再现出来的可能性?这些争议都是结构主义及符号学关心的议题。针对符号与其指涉物(真实)之间的关系,布什亚以四个阶段说明:它是基本真实的投影。它遮盖并异质化基本真实。它藉由遮盖使基本真实化为乌有。它和任何的真实都没有关系,它是自身最纯粹的拟仿物。考古发掘人类学研究博物馆展示观众解读逝去的历史第一次再現第二次再現第三次再現第四次再現展示的再現在前面三个阶段,符号与真实存在对应的关系,是一种再现的模式。第一阶段中符号单纯地诠释它所对应的指涉物与真实,真实全然驾驭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