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隐性采访.ppt

格式:ppt   大小:1,468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隐性采访.ppt

上传人:wz_198613 2019/7/12 文件大小:1.4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隐性采访.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尚文静(一)隐性采访隐性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从一个非新闻专业的法律人士看来,尚无准确的界定。用新闻学者的语言,界定为"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并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中国社会科学版的《汉语新词新义词典》对“***”一词的解释是:“拍摄时不使人觉察;未经允许偷***摄”。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对隐性采访的定义是“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冯健等主编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隐性采访的解释是:“不公开记者的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定义所包含的两个“基本点”:第一,隐性采访是记者为获取新闻而进行采访的方式或手段之一。第二,它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法。隐性采访区别于其他采访方法的主要特征是“三个隐瞒”,即:隐瞒身份、隐瞒手段、隐瞒目的。(二)隐性采访的方式隐性采访有两种方式。一是***偷录: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进程,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地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二是涉入式采访: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英国记者W·T·斯蒂德以他的“暗访式采访和煽情式写作风格”至今被新闻记者所膜拜。斯蒂德的独家报道《现代巴比伦的处女贡品》以“买了一个女孩写故事”的采访方式,开创隐性采访手段运用于调查型报道之先河。1890年,美国女记者伊丽莎白·科克伦,以《疯人院的10天》的报道为隐性采访带来莫大的声誉。我国的隐性采访最早始于20世纪早期。在我国1923年出版的第一本新闻采访专著——邵飘萍著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就曾提到“隐显问题”。该书第八章“探索新闻之具体方法”中谈到的第一个问题:“个人朋友与资格之隐显”。这里说的“资格”,是指记者的身份。(一)地方政府及地方官员的压力2003年1月12日和18日,《焦点访谈》在揭露山西省临汾矿难瞒报死亡人数的时候,市里的人把大小饭店都盯住了,最后把记者堵在招待所,使暗访无法继续下去。1999年1月4日,重庆市綦江县彩虹桥突然坍塌,造成多人伤亡。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事故,綦江县委书记张开科召集县委各部、委、办、局开会,会后出台了“四不准”——不准参加围观;不准议论彩虹桥之事;不准误传彩虹桥坍塌原因,先在报纸搞误导;不准说这个人有问题,那个人有问题。司法解释关于隐性采访合法性的模糊使得媒体的困境显而易见:一方面,由于新闻采访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刑事侦察或政府调查,记者不可能以国家司法人员的身份制作“调查和讯问”而取得新闻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在新闻官司中,当媒体被诉侵权时,记者的采访记录和录音录像资料不能作为民事诉讼的证据。1995年3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未经当事人同意私自录音取得资料能否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中强调,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取其谈话,系不合法行为,以这种手段取得的录音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并于2002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则》)。该《规则》颁布以后,立即引起了传媒界的欢呼,声称媒体的“***偷录被法律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