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农业农村工作基础知识1、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此后,中国确立了包产到户的基本经营制度,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所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三农”问题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历史现象。3、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为。4、经历了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三农”问题从不断积累、矛盾凸显到逐步得到解决。“三农”工作围绕着“促进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这一主线不断拓展。5、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其本质是农民不能平等参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能公平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的问题。所以农业社会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三农问题”,农业社会对农村是公平的。6、农业税历史:始于公元前594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朝时形成制度,到2006年彻底废止农业税,整整是2600年。7、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曾掀起一起规模大、时间长、波及广的乡村建设运动。乡村运动三杰——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8、历史上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对峙十年):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促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聚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9、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土地所有制由农民所有制转化为了集体所有制,三大改造以前农民土地所有制是私有。10、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三个一号文件,三个主题:农民、农业、农村,形成了新时期“三农”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11、新农村建设的特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2、新型农民的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1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问题(1)农村基础设施较差。(2)农业现代化与产品市场化程度低。(3)农民知识技能水平不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4)对“三农”投入不足,拉动力不够。1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15、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原则——按照公平的原则,制定公共政策,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不利于“三农”发展的缺陷,促进“三农”更快地发展。坚持社会公平原则——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快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阶层差别。坚持县域为主原则——县级政府应切实承担起主要责任,进一步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着力增强县城、中心镇对产业、人口的集聚能力和对农村发展的带动能力,着力增强农村社区对城市文明的接纳能力,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