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地震中的父与子》学习汇报材料胡莹10月18日,我在马营小学认真地听了34中的名师胡静老师的一堂精彩的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从胡老师的教学中我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很大的帮助。《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中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胡老师在讲授本课时首先让学生按照故事的六要素来概括文章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伟大形象;接着,找到文章的中心句,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一)明确学习任务(二)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三)研究有价值的问题:体会父子的了不起首先,学生谈自己对课文中的某些段落、句子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有着坚定的信念!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有这样伟大的父亲怎能没有伟大的儿子呢?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品质。(四)创设情境,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课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希望——渴望——失望\希望)。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与旁边的人是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五)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感受这对父子的了不起。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六)读句子体会、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会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向老师激趣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当父亲看到废墟时,别人绝望了,他没有,因为,他想起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当父亲挖得双手流血时,他坚持着,因为他记住的还是那一句话……”“当他要累倒时,支撑着他继续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