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临床特点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二)、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这类指标有助于骨转换的分型、骨丢失速率及老年妇女骨折的风险性评估、病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评估。临床常用检测指标: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l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空腹2小时的尿钙/肌酐比值,或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PACP)及l型胶原C端肽(S-CTX),尿吡啶啉(Pyr)和脱氧吡啶啉(d-Pyr),尿I型胶原C端肽(U-CTX)和N端肽(U-NTX)等。(三):X线、单光子吸收骨密度仪、双光子吸收骨密度仪、双能骨密度仪、定量CT和PET—CT。(1)X线: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同时可表现出骨质疏松的状况。(2)CT:能准确显示骨折的粉碎程度及椎管内的压迫情况。(3)MRI:对发现隐匿性骨折以及鉴别新鲜及陈旧性骨折具有重要意义,及椎体骨折对椎管的压迫有明确的诊断价值。(四)诊断标准1、骨质疏松症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指标是:发生了脆性骨折及(或)骨密度低下,目前尚缺乏直接测定骨强度的临床手段。(1)脆性骨折:是骨强度下降的最终体现,有过脆性骨折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2)骨密度测定:骨矿密度(BMD)简称骨密度,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3)骨质疏松症的其它评估(筛查)方法:(1)定量超声测定法(QUS):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也有参考价值,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2、脊柱骨折(1)外伤史及患者的年龄,包括轻微的外伤史;(2)临床体征、症状;(3)X线,CT可确诊,MRI是必要检查;(4)诊断时作出AO分型和Frankel分级(有神经症状患者)。(五)鉴别诊断根据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表现,典型病例诊断不难,但必须与下列疾病作鉴别。1、椎体肿瘤: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一般多节段发病,以病史多能明确诊断;肿瘤一般多累及椎弓根,椎体破坏比较明显,一般MRI及辅助检查能够确诊,必要时行ECT和PET检查,2、强直性脊柱炎:多发生于青壮年,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以及关节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