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纪念辛亥革命优秀征文岁月更迭,历史远去。辛亥革命离现在已快100周年了。时光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1905年7月,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等70余人在东京集会,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作为全国的革命领导中心。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其他小团体的成员陆续加入。8月20日,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为总理,黄兴被推为执行部庶务,会议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均地权”的16字纲领。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版,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即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即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时至清末,三民主义的提出,对当时的革命形势的影响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了1911年10月10日古城武昌城头的那一声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的枪声的响起。从辛亥革命的结果来看,其主要是完成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满”,不是指排斥整个满族,而是要推翻满清政府。“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始终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战斗口号。当然,这跟早期的“反清思想”是有明显区别的。首先,这里的“民族主义”不仅仅是为汉族的民族主义,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发展是民族主义的目的;其次,民族主义的矛头是直接指向满清政府的,是要推翻清朝政府,消除封建统治。简单来说,推翻满清政府是手段,实现中华民族的利益是目的。近代中国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必然要将反侵略和反封建作为两大任务。那么,到底要不要支持一个政府,最关键的标准,就是看这个政府能不能带领中国完成反侵略和反封建这两大任务。所以说,民族主义的提出,将满清政府作为首要打击的对象,把推翻满清统治,看成是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前提。说明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们已经深入地认识了清政府是当时中国发展最首要的障碍,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民族主义的缺点或者说不足,也是存在的。首先,从民族主义的本质内涵来看,驱逐鞑虏是完整的实现了,但是恢复中华的目的却没有达到。在辛亥革命后,虽然成立了民国政府,但是列强在华利益得到了保留,半殖民的状态没有消除,民族独立也是无从谈起。其次,为了尽快实现“反满”,以及当时大多数人对对帝国主义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者们向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妥协,将革命的胜利果实拱手相让,并寄希望于帝国主义列强会主动承认一个资产阶级的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