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目前,我国地方猪育种及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中,主要存在着:育种资料记载不全;育种档案管理不善;不能对多年积累的育种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指导猪的育种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在育种方法上,不能将传统的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不能根据地方猪种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创新型的保种选育工作;地方种猪场经营亏损,种猪数量急骤下降,品种混杂,猪种资源流失严重等等。多年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小梅山猪育种中心,在小梅山猪的选育和活体基因库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梅山猪是我国著名的地方猪种太湖猪的一个类群,分大中小三个类型。小梅山猪属小型,具有体型小、耗料少、产仔多、母性好、性成熟早、肉质鲜美等特点。1999年,小梅山猪育种中心被列为省级保种场。2004年立项承建国家级种质资源场建设项目。2005年被列为国家级种质资源保种场。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确定种猪群的保种数量种质资源保存要求保种场长期维持群体的遗传稳定性,防止过度近亲繁殖,导致基因漂变或丢失。保持种猪足够的群体数量是选育和保种工作的基础,否则将难以维持生存及繁衍后代,更谈不上选育和种质资源的保护。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颁布了《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对猪遗传资源保种场的种猪规模要求是:“基础母猪100头以上,公猪12头以上,三代以内没有血缘关系的家系数不少于6个。”目前,小梅山猪育种中心采用无菌剖腹取胎、人工哺乳等技术,从苏州、上海等地引入小梅山种猪,通过闭锁繁育,建立了一个生产性能较高的基础群。现有基础群母猪达120头,成年种公猪20头,含6个公猪血统。制定小梅山猪的选育标准1外貌标准与鉴定评分猪种都有其特定的种质特性,制定品种或专门化配套系的外貌标准,有利于种猪选择和评定,并区别于其它品种或品系。2005年,小梅山猪育种中心根据小梅山猪体型小等外貌特点,制定了小梅山猪体型外貌标准,同时还制定了种猪群外貌鉴定评分标准。后备猪的外貌评分项目主要包括:品种特征、头颈、背腰、腹部、臀部、四肢、乳头数量及质量和***官;成年种母猪的外貌鉴定评分项目主要包括:基本外貌特征、体尺、体重、乳房乳头、遗传缺陷、肢蹄等;种公猪的外貌鉴定评分项目主要包括:基本外貌特征、体尺、体重、遗传缺陷、肢蹄等。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配以不同的权重系数。2确定主目标性状选育标准任何地方猪种都有其特征性的优越性状,保种选育就是保存其特征性状,发挥优势特点为生产服务。种猪群不但要制定出该品种或专门化配套系的外貌标准,而且还要制定出种猪群主目标性状的选育标准。例如,小梅山猪育种中心确立了产仔数、断奶窝重、生长速度、胴体品质为小梅山猪的主目标性状,并制定相应选育标准,作为猪种选育及种质资源保护的依据。建立种猪群系谱档案种猪标识和种猪档案记录是种猪场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按照国家农业部《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执行。养殖档案及种猪个体档案格式应按照农业部或省厅统一标准,且必须长期保存,各种猪场也可根据本场工作实际,增加相应的管理案档资料。小梅猪育种中心目前建立了以下种猪档案资料。1种猪系谱卡种公母猪都必须建立种猪系谱卡。种猪系谱卡由三个部份组成:(1)种猪基本情况,含种猪的出生或进场时间、品种、品系、近交系数、初生重、断奶重、左右奶头数、离场日期及原因等内容,今年,本场又增加了ESR基因的基因型项目。(2)种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