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唐之韵解说词 韩孟诗派.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唐之韵解说词 韩孟诗派.doc

上传人:drp539602 2019/7/18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唐之韵解说词 韩孟诗派.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韩愈是河南孟县人。他曾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家和诗人,是一个叱咤(chìzhà)风云的人物。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对解放和扩大汉语的表达功能起过扭转风气的作用。他是个语言大师,写文章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就是说务求避免用烂熟的词语。从这种主张出发,他创造了许多叫人耳目一新的语汇。如“面目可憎(zēng)”,“垂头丧气”,“不平则鸣”,“俯首帖耳”,“摇尾乞怜”等等。这些词语又形象又生动,都被沿用至今。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pífǘ)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这里不过是说,李白和杜甫都是伟大的诗人,无知小儿故意贬低李白,只不过像蚂蚁妄想摇动大树。可是被韩愈这么一写,就有一种震撼力。   韩愈既然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作家,自然不可能不把散文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诗中来,就是说,不追求诗句的紧缩,而欣赏诗句的散文美。把散文化倾向引入诗中,也就是所谓的“以文为诗”。《山石》这首诗,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粗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嗟哉吾觉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把议论引入诗中,这可以说是韩愈开创的风气。可以这样来总结:韩愈是中唐也是整个唐代开宗立派的大诗人。他的诗奇险,气魄宏大,想象丰富,像惊风掠地,闪电腾空,有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他追求新颖、奇特,甚至不怕流于怪诞(dàn)。在谴词造句、立意布局上都极力要从前人的圈子里跳出来,以期能产生一种不容抗拒的震撼力,使人耳目一新。不过他有时使用散文句太多,使人感到太平淡,或使用冷僻字太多,使人根本读不懂。他又爱在诗里发议论以致有时造成说理的成分太重,虽然新奇,却往往没什么诗味。由于他的诗奇险的风格非常突出,影响很大,同时缺陷也明显,因而在后世引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褒(bāo)扬的说他超过杜甫,贬低的则说他根本不懂诗。宋朝人爱在诗里发议论,搬弄学问,就跟他有很大的关系。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这里有镇寺之宝——佛骨。为了这节佛骨,韩愈曾差点儿丢了性命。当时,信佛的唐宪宗把佛骨迎入宫中,于是在京城长安引起轰动。针对这一事件,韩愈写了《论佛骨表》,指出信佛对国家没有好处。文中提到,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惹得怕死的唐宪宗勃然大怒,非要处(chǚ)死他不可。由于大臣们苦苦求情,他才算捡回一条命,被贬到广东潮州。韩愈起程去潮州时,路过陕西蓝田县的蓝田关,写了这首给他的侄孙韩湘的七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李白的诗是一口气喷出来的,韩愈也一样。不过,李白随心情而定,也许是一声怒吼,也许是一声叹息,讲究的是自然。韩愈则不然,总的看来,使人感到就像唱黑头,运足了全身的气力,猛一嗓子喊出来,要的是一下把人镇住的效果。这就叫气势!韩愈对孟郊可以说赞不绝口,一有机会就为他扩大声誉。不查资料,就会以为这是一位长者在奖掖(yè)后进。其实,韩愈比孟郊小十七岁,两人只能算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