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课题.doc

格式:doc   大小:396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课题.doc

上传人:511709291 2019/7/21 文件大小:39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课题.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回首战争珍爱和平----《抗日战争·人教版》-、【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二、【教材分析】:本课时间线索较长,教材设计体现了浓缩性,一课时讲解完对教师统筹教学内容、既概览宏观知识体系又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教学能力是一种挑战。: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是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本节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乃至世界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去阶级化史观的痕迹明显,凸显国共合作抗日这一主流价值线索,试图在评论国共抗日作用的史学争论方面寻求一种平衡。三、【学情及教学方法分析】:本课内容属于爱国主义题材,学生比较熟悉,也有一定的兴趣,但了解的深度、广度、系统性还不够。所以,创设情境、启发式分析法和自主探究、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很有必要,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分析、理解、总结、概括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分析历史要论从史出,以史为鉴、以史为用。:避免和初中教材编排的内容简单的重复,背景方面:拓深学生对日本侵华原因的多角度了解;过程方面:扣住团结抗战的主题;影响方面:从世界性的视野和民族转折等方面突破。:根据“侵略与反侵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清晰明了的线索使教学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资源的整合、问题的探讨、疑难问题的思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主互动的学****方式。四、【三维目标】:识记: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理解: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知识的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锻炼其合作精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通过自主学****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A: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强国之志B:通过学****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难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教学过程导学::主题探究模式一、狼子野心侵略成性害中华二、国共合作众志成城驱倭寇三、艰苦卓绝天地人和迎曙光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反思多一、(20世纪30年代前)1).19世纪70年代侵略台湾2).1894—1895年发动侵华甲午战争3).1897年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4).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5).1904—1905年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6).一战期间日本,侵略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设计意图:(教师)简要评价中日关系,以地图为辅助,帮助学生对日本侵华形成一种整体宏观线索,(学生)培养发展、动态的观察历史事件的思维方法,左图右史的历史学****法。,日本全面侵华原因之探究材料一: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材料二:“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30年代,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材料四: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归纳总结:(1)历史原因:大陆政策的制定(蓄谋已久)(2)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及既定的对策(3)现实原因: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4)有利时机:国共内战;国际绥靖政策设计意图:(学生)锻炼自主、合作、探究历史问题,渗透材料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疏通、理解材料,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