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第12届文化作文大赛.docx

格式:docx   大小:6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12届文化作文大赛.docx

上传人:小博士 2019/7/22 文件大小: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12届文化作文大赛.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12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赛试题一、高中组1、(生命底色)《礼记•大学》Fh“大学之道,在明明徳,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请以该句为材料,任选角度,任选文体,写一篇作文。命制理由乾隆诏书曰:“本朝文运昌明,英才备出,刘子壮、熊们龙以后作者接圖,莫不根柢经史。”又曰:“国家以经义取士,将使士子沉潜于四书五经Z书,阐明义理,发其精蕴,因以觇学力Z浅深与器识Z淳薄。”[1]在传统文化热与国学热的时尚潮流下,需要冷静检阅我们对传统经典的理解,而不仅仅是穿上唐装、吟诵古典就完成文化传承。“学丿JZ浅深”是你的后天努力,“器识Z淳薄”是你的先天拥冇,两者的结合,才是你今生的成就高低,所以一篇作文虽然文字不多,却考杳了你目前的天赋值与情商值。至于“根柢经史”,意在牢记忆,传承民族价值观,做一个灵魂上的中到北京人学考察,在参加师生廉谈会时引用了这句2500年前的名言。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儒家强调的“大学“,是人人之学、是君子之学、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学问,能研习“人学”,就意味着心理成人的开始、就要求君子之德的遵守、就开启着光明大道的修行青年节引用此语,意在告诉全国青年学生,应该去做一个心性光明、行为努力、目标远人的成年人。以明徳为原点,以不断升级的新民形象,实现至善的目标。这是“人人之学”的人生线条。命制此题,希望传递古老文脉的同时,计同学们对自己的未來成长,冇一个清晰的认识。注释•田启霖•八股文观止[M]•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文化思辨)阅读卜-列材料,白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记者:谈到中西文化的碰撞,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提出的背景是什么?艾尔曼【1】:“西学中源”是指,冇很多东西是从汉唐传到西域去的,如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术都是通过阿拉们传到西方,但西方人却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从中国来的。后来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中国人发现他们带來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很早就有的,只是以前没有注意。于是一些屮国人提出,可以把他们再次恢复起來。比如钱人昕、戴震他们看了传教士的数学,发现这与屮国的天文书等有关系。他们这种“恢复以前的”提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另一方面,当新生事物来到一个冇着儿千年历史的中国,必然面临一个问题:中国人会接受吗?那么通过“西学中源”,接受起来就相对容易了。中国人需要改革,但是通过直接否认自己來学习西方的这条路径是走不通的,因此通过承认西方是进步的,但源头來自中国,这种迂回的方式可以使改革的阻力变小。所以这个说法口明朝末年到乾隆时期一直很流行。到19世纪末,这种说法被日益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是源于中国了。“democracy”(民主)是从《周礼》来的,“赛先生”和微枳分也来自中国。到了中口叩午战争Z后,人们开始觉得中国的“西学中源”是没有道理的,认为中国自己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西方的,这时观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中H甲午战争是个转折点,之前很多人持有“西学中源”的观念,但之示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了,一概否定屮国文化,认为屮国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什么都不如西方。“西学中源”的出现及变化都冇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反映了中国的自信心以及后来这种口信心在遭受列强挫败Z后突然丧失的历史过程。[2]注释[1].木杰明•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