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放飞蜻蜓》可镇一中闫老师教材分析《放飞蜻蜓》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捉蜻蜓”——“识蜻蜓”——“放飞蜻蜓”,这三部分环环紧扣,前后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认读2个生字,能够书写10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的教诲。【过程与方法目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诲。【教学难点】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今出示图片,你能猜出这种昆虫是什么吗?(蜻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它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2、你知道陶行知是谁吗?(陶行知(1891--194),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1946年7月25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患脑溢血去世。)3、出示教学目标。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识字2、指导学生同桌互读正字音,小组合作学生字。(1)检查学习情况,指名读生字词。坚贞田埂陶瓷慈爱七嘴八舌挣抢苍蝇蚊子掌握据说结构复杂抚摸保持入神成千上万(2)理解词语慈爱孑孓田埂(3)听读课文。观察生字,把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讨论如何记忆理解。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揭示课题1、默读课文,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一天午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发现孩子们在捉蜻蜓,就和孩子们一起聊天儿,并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的知识,最后又和孩子们一起把蜻蜓放掉了。)2、从课文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部、尊重学生和教育有方的大教育家。)3、出示完成下面填空:“()蜻蜓”——“()蜻蜓”——“()蜻蜓”(“捉蜻蜓”——“识蜻蜓”——“放飞蜻蜓”)(二)梳理课文结构第一段(第1自然段),陶行知看见孩子们在捉蜻蜓第二段(第2-10自然段)陶行知向孩子们介绍蜻蜓吃害虫以及蜻蜓的眼睛和尾巴的作用。第三段(第11自然段)陶行知和孩子们一起放飞了蜻蜓。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一)学习第一部分。齐读第1自然,找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