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内科学-贫血.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内科学-贫血.doc

上传人:drp539607 2019/7/26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内科学-贫血.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定义:贫血是指循环血液总量减少或单位容积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并且有红细胞形态改变和运氧障碍的病理现象。动物的原发性贫血很少,多数是某些疾病的继发反应。因此兽医临床上必须研究贫血真正的原因、分类以及贫血和其它疾病的关系,否则往往治疗无效。贫血仅是一个症状,不是独立的疾病,它往往是许多疾病的主导环节。 长期贫血可以出现疲倦无力,动物生长发育迟缓,消瘦,毛发干枯,抵抗力下降等。贫血按其病因可分为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四类。类型及其特征:一、失血性贫血:1、原因:最常见于各类外伤或肝脾破裂急性出血。另外多见寄生虫病(内寄生虫如钩虫、胃虫、肝片吸虫等,外寄生虫如蜱、吸血虱和某些蚤类等)和出血性胃肠炎、消化道溃疡、体腔内肿瘤等可造成长期轻微失血和持续性慢性贫血。2、机制:红细胞大量丢失造成失血性贫血。3、病理特征:A、急性失血性贫血 短时间内血液总量减少,但单位容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正常,经过一定的时间,血液总量暂时恢复,单位容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再经过一定时间,外周血液中可见多量的网织红细胞、多染性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急性失血性贫血时,如血液大量丧失,机体来不及代偿,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甚至死亡。如不出现危症,机体可以发挥代偿作用,即当急性失血时血压降低,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的压力感受器,使交感神经反射性兴奋,儿茶酚***分泌增多,引起肝、脾、肌肉等贮血器官内血管收缩,将排出的血补充到体循环;同时血压降低还能使组织液进入血管,也能补充到体循环血量的不足,使血液总量暂时恢复,但血液被稀释,单位容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此时红细胞形态正常,呈正色素性贫血。急性失血时因红细胞总数锐减,导致缺氧,引起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酶,使肝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再转化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强骨髓造血功能,骨髓内发育各个阶段的红细胞增多,并出现在外周血液中。如果失血后铁供应不足,血红蛋白的合成比红细胞再生速度慢,外周血液中出现淡染红细胞(红细胞中心变淡,甚至透亮),细胞体积小,血红蛋白平均浓度低于正常,为低色素性贫血。B、慢性失血性贫血  初期由于失血量少,骨髓造血功能可以实现代偿,贫血症状不明显。但是长期反复失血,因铁丧失过多,导致缺铁性贫血。血像特点为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并呈异形性(椭圆形、梨形、哑铃形等)。严重时,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肝、脾内可出现髓外造血灶。二、 溶血性贫血:1、原因:溶血性贫血指各种疾病造成红细胞溶解,在体内破坏速度超过了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血液寄生虫(焦虫等)、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化学药品、有毒植物及代谢性疾病、电离辐射、同体免疫或自身免疫反应等都可造成溶血。2、生物因素:微生物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和溶血性梭菌感染是两种最常见的可以造成贫血的疾病。此外,还有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病毒感染 如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人兽共患传染病,目前在我国已消灭。寄生虫感染 主要有锥虫、焦虫、边虫、钩虫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3、 物理因素 包括高温、低渗溶液均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4、化学因素 很多化学品都能使动物发生溶血性贫血。其中最常见的是铜、铅、皂苷和某些药物,如硝基呋喃妥因、九一四、非那西汀及磺***等药超量使用时能够产生贫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