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從中庸「達孝」章談宗廟祭祀與治國的關係黃忠天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關鍵詞:宗廟、治國、中庸、禮記摘要《中庸》一書中,論及「宗廟」(祖廟)者,共有五處,除十七、十八章各有一則外,主要集中在「達孝」章(即十九章,依朱熹《中庸章句》所分)。由於文中論述「宗廟」之事頗多,且與《中庸》全文主要在論性、論道、論誠,殊不相類。因此,前儒於此章頗有疑義,甚至謂本章與《中庸》無關,而為禮家所雜入。惟本章在內容、作者與撰作時代的爭議雖多,然以中國古來祭政合一,而儒家向來亦主張以禮樂教化天下。因此,本章就精神意義言,實未嘗偏離此一基本立場,而且宗廟祭祀以誠為主,若說本章與《中庸》無關,似乎難以盡服學者之心。是以「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自然能通乎治國。至於何以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便能如視掌之易?由於在《論語》中,孔子並未直接、正面的說明,前賢對此雖略有所論,然以宗廟祭祀關涉文化層面的複雜,若光從一二面相來論述,實難以盡窺全豹。因此,本文試圖從治國以禮、治國以誠、報本追遠、神道設教、收族統宗等五方面來分析,希望對於《論語》與《中庸》所論及宗廟與治國的關係,得以了然分明。從中庸「達孝」章談宗廟祭祀與治國的關係黃忠天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前言宗廟(祖廟)是人類藉以祭祀先人,庇祐子孫的場域。不過,宗廟制度的源起,宗廟制度的內容,究竟為何?由於時代凐邈,難得其詳。雖然古來有帝嚳高辛氏始立宗廟,堯舜建七廟以享先祖之說,然而畢竟文獻不足,難以稽考。因此,論宗廟制度,較保守的推論,至遲應始於殷商,而大備於周代雖然《史記》中〈五帝本紀〉、〈夏本紀〉與〈三代世表〉略載有帝王世系,然迄今惟見殷商卜辭,得藉以推斷殷代先王先公。宗廟制度的建立繫於宗法制度的確立,宗法制度的確立,又關係著王位的繼承。因此,夏朝若為家天下的開始,則必然有其宗法制度與宗廟制度,以確立其王位的繼承,只是迄今未見其出土文獻以佐證耳。。宗廟主要在祭祀祖先,而祖先誕受天命,或由天降命而生的觀念,由來久矣。因此,享(上)帝立(宗)廟,以配祖考,便向來是「國之大事」。《中庸》一書中,論及「宗廟」(祖廟)者,共有五處,除十七、十八章各有一則外,主要集中在如下十九章:子曰:春秋,脩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由於文中論述「宗廟」之事頗多,且與《中庸》全文主要在論性、論道、論誠,殊不相類。因此,前儒於此章頗有疑義,如宋‧陳善《捫蝨新話》便謂: 予舊曾為《中庸說》,謂《中庸》者,吾儒證道之書也。然至今疑自「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以下一段,恐只是漢儒雜記。或因上文論武王周公達孝,遂附於此,當時雖為之解,然非成說也。又云:「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此尤不可曉。按《論語》「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此孔子以當時之禘,有不如禮,不欲斥言之,因以掌而示門人,曰:其甚易知如此耳。弟子因而記當時,孔子所謂示諸斯者,是指其掌也。今《中庸》乃言治國其如示諸掌,無乃非其義也。〈仲尼燕居〉又曰:「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乎」,予以此知三者,皆是漢儒誤讀論語之文,因而立說,非孔子之意也陳善《捫蝨新話》(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卷三,頁72。。陳善認為《中庸》十九章「春秋修其祖廟」以下,為漢儒雜記。近人徐復觀先生,雖反對其說,然亦謂本章與《中庸》無關,而為禮家所雜入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頁106。。由於陳善以《中庸》本章乃漢儒誤讀《論語》之文,因此,認為「郊社之禮、禘嘗之義」與治國的關係,非孔子本意,其義亦不可知曉。惟清‧翟灝《四書考異》則反對其說云: 陳氏說尤膚淺。示掌之文,孟子已屢用之,猶「運掌」,猶「反手」,皆即此語。謂:「漢儒誤讀《論語》」,孟子先誤讀《論語》乎翟灝《四書考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北京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上編卷六,頁26~27。?本章在作者與撰作時代的爭議雖多,然而儒家向來主張以禮樂教化天下,況中國古來祭政合一。因此,本章就精神意義言,實未嘗偏離此一基本立場,而且《中庸》雖論述「至誠盡性」之旨,亦談「成己成物」、「治國九經」之道,全書藉明體以達用,復即用以顯體,可謂合外內之道而體用不二。況宗廟祭祀以誠為主,若說本章與《中庸》無關,似乎難以盡服學者之心。因此,「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自然有可通乎治國者。然而,何以明乎「郊社之禮,禘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