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杨振宁简介-1.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杨振宁简介-1.doc

上传人:cx545616 2019/7/26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杨振宁简介-1.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杨振宁简介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现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45年考取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02年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个人经历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今属肥西县)。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1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1938年夏,杨振宁以高二学历报名参加统一招生考试,以出色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1942年,20岁的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1944年,杨振宁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清华大学王竹溪教授。杨振宁在联大短短的6年,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杨振宁于《读书教学四十年》中回忆说:“我在联大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后来两年念研究院的时候,渐渐地能欣赏一些物理学家的研究风格。”“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是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我在物理学里的爱憎主要是在该大学度过的6年时间里(1938—1944)培养起来的。”1945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考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1954年杨振宁和已故的米尔斯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195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62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分道扬镳。杨振宁拒绝谈论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的。他说:“这是我生命中最令我感到遗憾的事情。我要说,这是一个悲剧。”他们两人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讲话了。1964年,杨振宁成为美国公民。此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仍为中国公民。196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71年夏,杨振宁回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1986年,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3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