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教师培训发言稿
思考积累
关键词:思考积累
思考
当今是个信息时代,我们每天会面临许多信息,对众多信息,我们需要过滤吸收,或加工处理,或整合使用。这里的过滤、加工、整合过程都需要思考。
曾经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有些教师备一年课,教10年书。有些教师备10年课,教1年书,甚至于1节课。
很明显,后者是思考者。至于像前者的那种类型教师,其实目前还存在,农村教师居多。他们在暑期培训期间,早早把一个学期的备课本抄得满满的。这一点,我印象深刻,因为,曾经的我也扮演过这样的角色。现在想起来,那时的生活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的真实写照。别无他想,更不用说思考。
要说“思考”,我是在滨小这块热土上播下种子的。02年8月,我调入滨小,9月份,要写一篇案例上交,我随口就问:案例是什么?冷不丁校长摔出一句:案例都不知道。听到这句话,我的面孔刷一下红到耳根,热到心里。那天,我借了本《福建教育》杂志,里面有案例专辑,看了后,才发现原来课堂片断截下来就是一个案例。从那时开始,我很关注自己的课堂,一下课,把这堂课回忆一遍,觉得有价值的部分马上把它写下来。渐渐地,我的“思考”成了习惯。一旦遇上课堂有生发知慧火花的时刻,我会用心记一记,一下课就随意地在备课本潦草地记下,有时会很兴奋地跑到平行班老师那边去分享我的喜悦或成功。如《“静”字离婚了》(发表于《教书育人》)。
那时我带二年级,《现代小学语文》第三册有一篇课文是《冰箱里的争吵》。“争”是个生字,在学习“争”字时,生发了这样一个课堂场景:
生:我想给“争”找朋友,争,争,争,争吵的争。
生:我想给“争”找朋友,斗争的争。
师:不错,有关注它另外方面的吗?
生:“争”有6画。
生:风筝的筝,去掉竹字头,就是“争”。
生:这个“争”有点特别,我想给它写笔顺,撇、横撇、横折、横、横、竖钩,共6画。
师:好的,你们注意了它的笔顺、笔画和字形,还有不同学法吗?
生:我想给“争”说句话,我要争取当明星队员。
师:好哇,很有志气,而且把这个“争”字也用得很好。
生:我想给“争”编儿歌,“静”字离婚了,“青青”受不了,跳楼去自杀,留下“争争”一个人。
师:哦,你真会编!不仅编出了儿歌,还编出了故事呢。
久而久之,我的思考质量开始提升。
06年2月由外校转入我班的一位学生,寒假中写了几篇作文,摘录一篇如下:
过年
今天是大年三十,大街两旁,灯笼红红绿绿。大街上薄雾浓浓,爆竹声震耳欲聋,真是喜气洋洋。每个家里都会飘出香喷喷的菜肴,这就是年夜饭。吃饭后,只要你往窗外看,千朵万朵的烟花在天上飞舞。八点到了,各家打开电视机,看着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眼睛一眨也不眨。到十二点,人们既能增长一岁,孩子们还能收到几百块压岁钱呢!真是一个快乐吉祥的日子!
语言程式化。
让我想起了本班的一名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状。
这位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较弱,负责的妈妈在课外为她请了一位退休教师为作文辅导师,老教师常以“看图写话”为辅导材料,对孩子进行强化训练。这里摘录她的一段新作的开头:
“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是谁在唱歌呀?哦,原来是四(3)班的同学在搞活动,我们去看看吧!哇,这教室多漂亮,你看那
“U”字形的桌子,黑板上还写着五个醒目大字:“下种新愿望”,快看,活动就要开始了……
这次班队活动是全校统一的“种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