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生不逢时之李鸿章.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生不逢时之李鸿章.doc

上传人:drp539601 2019/7/30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生不逢时之李鸿章.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读《晚清有个李鸿章》有感高中时,看到一篇关于文革中李鸿章墓被盗掘,尸体被栓在拖拉机上拖到散架的文章,起初不觉得有什么稀奇。因为第一,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上看,李鸿章不是什么好人;第二,文革嘛,那时候出现这个情况很正常。 后来,读了梁任公的《李鸿章传》,有位网友的评价是:大家写大家,于是成了经典中的经典。任公说:悲鸿章之遇,敬鸿章之才,惜鸿章之识。从李鸿章的一生来说,这个评价,确实准确。 中国鸦片战争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是与李鸿章的个人际遇联系在一起的,他创建的淮军,成为太平军的劲敌。“淮军之初之上海,西人见其衣帽之粗陋,窃笑耻之,鸿章徐与左右曰:军之良益,岂在制服耶?须彼见吾大将旗鼓,自有定论耳。至是欧美人见淮军将校之勇敢,纪律之整严,莫不改容起敬,而常胜军之在部下者,亦始帖然服李之节制矣。”(梁启超《李鸿章传》) 他创建的北洋舰队,一度成为亚洲最大的铁甲舰队,伊藤博文上船参观,目瞪口呆,惊的说不出话来。伊藤博文,日本首相,说起老同学严复,赞其才华过于他,而命运迥异,在伊藤博文任首相时,严复仅是一名海军学校教员。中国无人乎?非也,用人却中外大异,体制也。如李鸿章提拔自己的老部下丁汝昌,任北洋舰队提督,而丁并不懂海军。中日海战中国败,用人失误是一个。李鸿章负有一定的责任。这是毫无疑问的。梁启超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因此,只要给中国带来新鲜活力的人物,他就要用史家之良知,良识为其正名。在文章的第一段开头说:“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梁启超在文章中还写道:李鸿章必定是十九世纪世界一大伟人。自接触历史教科书以来,我一直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应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事实上,《辛丑条约》的谈判乃至大吐血而死,也可以说他为主上为国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实中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假设李鸿章对清王朝取而代之。书中说,李鸿章至少有三次机会面对这个问题。第一次是曾经的洋枪队统领戈登提出来的。在李鸿章问戈登对时局看法时,戈登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现在的情形难以在世界上立足,说:除非君自取之,握全权以大加整顿耳。李鸿章听了后,沉默,然后说,我从未背叛过朝廷。又说,另外,那是不会成功的,我会掉脑袋的。第二次就是孙中山在《上李傅相书》中大胆地给李鸿章提出“取而代之”的建议。由于当时中日关系紧张,而且这个内容太敏感。说到这里,顺便说下,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在颂扬孙中山先生为共和事业奋斗时,说他给李鸿章上书,李鸿章没有理他,然后他就革命了。在《晚清有个李鸿章》中,说孙中山上书的结果是,李鸿章安排幕僚给孙弄了张护照,让他“先游历泰西各国,学****农务,艺成然后返中国”。第三次则是义和团无法控制,八国联军群起进攻北京时,慈禧急召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北上议和。有一种说法是梁启超为他定下上中下三策应对此事,其中上策就是要他拥两广自立,凭其影响力建立新政权。“还有消息表明,李鸿章在广东期间,还同意幕僚刘学询与英国驻港总督卜力的策划,同流亡在外的革命党人孙中山暗中联络,准备策划两广独立,自立为王或是总统,用孙中山来施行新政。”我们暂且不管别的,历史已经表明,李鸿章没有取清王朝而代之。而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