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3节动能和势能导入一:海啸是一种具有强破坏力的海浪,其危害性极大,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的损失很小,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毁之势冲上陆地,同时还能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及船只、废墟等杂物,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吞噬,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如图所示为印度洋海啸)海啸为什么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设计意图]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什么是能量思路一展示课件:(1)湍急的河水冲击水轮机转动.(2)高举的铁锤将木桩打入地里.(3)拉弯的弓将箭射出.(4)?从中所利用的物理原理是什么?学生结合导入中所获取的信息,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同意见的小组进行补充交流.[设计意图] 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分析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课件展示答案:(1)湍急的河水冲击水轮机转动,说明河水具有能量,对水轮机做了功;(2)高举的铁锤将木桩打入地里,说明铁锤具有能量,对木桩做了功;(3)拉弯的弓将箭射出,说明拉弯的弓具有能量,对箭做了功;(4)撑起的撑杆将运动员撑起,说明撑杆具有能量,,用物理专业性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设计意图] ,再进一步的拓宽,一般怎么来衡量能量的大小?学生进一步根据老师的引导,自己用语言概括出能量的概念和衡量标准.[设计意图] ?它们的做功方式是否相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意见不同的其他组再给予补充.[设计意图] 体现了物理新课改的理念,,小组再优化分析,归纳出由于做功的方式不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设计意图] ,故能量的命名不同.[知识拓展] 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能够做“功”与“做了功”是有区别的,“能够做功”是指这个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具有能量的物体能够做功,但是否做功还要看当时的条件,“做了功”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力经过一段过程后取得了某种成效,具有能量的物体不一定在做功,,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用手推动木块,,手的推力是否做了功?学生思考并回答,木块在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