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第四章 犯罪概念、犯罪构成和刑事责任.ppt

格式:ppt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四章 犯罪概念、犯罪构成和刑事责任.ppt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2014/1/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四章 犯罪概念、犯罪构成和刑事责任.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犯罪概念、犯罪构成和刑事责任
第四章
目录
一、犯罪概念
二、犯罪的特征
三、犯罪的认定
四、犯罪构成
五、犯罪分类
六、刑事责任
七、思考题
一、犯罪概念 (the Concept of Crime)
犯罪的形式概念
西方刑法典中的规定
犯罪的实质概念
前苏联刑法典的规定
犯罪的形式和实质是统一的概念
我国刑法典的规定
第13条规定
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
实质
形式
二、犯罪的特征
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
犯罪的特征学说
二特征说
三特征说
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
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2007年3月25日凌晨1时30分许,吴以文与女友冯某在发生性关系过程中,用双手卡住冯的颈部,将其掐死。之后将冯包内的现金600元、诺基亚手机及农业银行卡盗走,并于当天下午到三亚商品街的农行取款机上用密码取出1300元。
(一)社会危害性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基本特征。
所谓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危害的特性。行为没有社会危害性,就不是犯罪;社会危害性也只有达到相当的程度,才有可能构成犯罪。
 1、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刑法第13条中。
2、犯罪的三个特征中,社会危害性具有决定的意义。
 3、社会危害性的有无和大小,是认定犯罪、区分罪与非罪的根本依据。
 A、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 B、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4、决定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大小的因素。是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罪重与罪轻的界限。
 A、行为侵犯的客体。
 B、行为的手段、后果及时间、地点。
 C、行为人的主观状况及年龄等因素。
(二)刑事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是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超出了一般程度,已触犯了刑法。该行为已由刑法规定禁止实施。是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法律上的具体体现。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不可缺少的法律特征,确认某行为是否犯罪,除具有社会危害性外,还要求刑法对该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才能认为是犯罪。有社会危害性而没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不能定罪,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三)应受刑罚处罚性
 对于违反刑法的犯罪,要承担由刑法来处罚的后果。
(1)从立法角度看,即使刑法明文禁止某种行为,但只要刑法没有对其规定刑罚后果,该行为即不是犯罪。 (2)从犯罪行为的一般性质来看,构成犯罪通常要受到刑罚处罚。注意:免于刑罚处罚与不受刑罚处罚是不同的概念。
 犯罪的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的基础,三个特征是任何犯罪均不可或缺的,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根本标准。
犯罪基本特征之间的联系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犯罪基础
法律体现
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