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刑法 名词解释.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刑法 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phl806 2019/8/7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刑法 名词解释.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刑法名词解释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权利、权力、利益或权益)。犯罪客体是行为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之一。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整体。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某一类社会关系,或者说是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部分。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即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表现。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活动。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持有,是指对于某些法律所禁止的物品之间存在支配关系的状态。直接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所必然造成的侵害事实,它与危害行为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间接危害结果,是由危害行为间接造成的侵害事实。也就是说,这种危害结果并不是由危害行为必然造成的,而是由于在危害行为的作用下,再加上其他因素的介入从而导致了结果的发生。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犯罪主体,是指刑法规定的实施犯罪并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与单位)。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单位犯罪主体,是指刑法规定的实施了危害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所谓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或者本单位全体成员谋取非法利益,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定,由直接责任人员具体实施的犯罪。所谓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负有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义务,并具有预见的可能性。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不可抗力,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犯罪动机,是指刺激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者内心冲动。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实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危害结果在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