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培训内容、课程.doc

格式:doc   大小:53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培训内容、课程.doc

上传人:ipod0b 2019/8/10 文件大小: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培训内容、课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培训内容、课程一、培训的主要内容教师培训的内容,我们遵照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规定:教师培训必须“以实施新课程改革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以下四个关键问题。(一)教育观念的转变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指出,教师培训必须“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为了帮助中小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我们与中小学教师一起重新认识关于教育的六个关系,树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六个新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长期以来,都是政府管课程,教师只能消极地适应课程,使教师关于课程的创造性不能得到发挥。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与教学之间的长期分离。教师和学生不再是课程内容的被动传递者和接受者,而是课程建设的主体,是课程内容和意义的创造者、改革者和探索者。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成为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树立新的教学观。过去,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以教材、课堂、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和背熟教师传授的知识,以教师传授的知识为标准答案,形成一种“学答的教育”。新课程体系的教学观是以交往为教学的本质,认为教学只能在教与学的交往中生成,是教与学的“互动”。教师与学生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民主的关系。新的教学观的本质特征是以学****者为中心,教师必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新的知识观。在20世纪90年代,现代科学学科已突破6000门,随着科学的分化,在教育界形成了一种分科主义的课程观和知识观。但科学的分化是与综合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在科学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高度综合的新趋势。现代科学高度综合的主要标志是“交叉学科”的出现。在时代的呼唤声中,综合课程应运而生,如“综合理科”和“STS教育”等就是当今最具影响的综合课程。这种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反映了时代对综合知识的需要,应重视知识的综合性。,树立新的学****观。我国的传统教学都是知识性教学,重视学科研究的结论,轻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即脱离知识产生的经验前提。如果一旦脱离知识形成的经验过程,而片面强调其结论,就必然会导致让学生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结局,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直接经验”去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故美国的杜威把学****理解为“经验的重组”,强调向经验学****在做中学”。,树立新的评价观。我国现行的评价制度最突出的问题是,评价的功能偏重于选拔与淘汰,过分关注教育结果,忽视教育过程,以考试分数为标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新课程改革把评价的重点从教育结果转向教育过程,评价目标由选拔、甄别转向促进发展,评价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形成内涵丰富的发展性评价观。,树立新的价值观。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过去我国教学的价值取向有的偏重于教书,偏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承、忽视了教学的育人功能,他们推崇的教师形象是“经师”;另外一种价值取向认为,教师应为人楷模,垂范后世,以德育人,忽视了教书,他们推崇的教师形象是“人师”。新的教学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既当“经师”,又做“人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二)。我们进行的各种教育研究和改革都是朝着一个最根本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首先必须突破片面追求智育的知识性教学,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教学。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处理好新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新课程都规定了自身的标准,以此代替过去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包含了各门课程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类目标蕴含了中、小学生的基本素质,认真地按照课程目标对各个学期的教材内容加以分解,形成各个学期各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下的教学内容,使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融为一体。随着教学目标的运用,课程目标所规定的素质教育任务也就分步完成于各个教学过程中,以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传授式教学的教,是教师的“独白”;传授式教学的学,是学生的“静听”;传授式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境地,消极地接受教师所教,学生在学****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是教学存在的基本形式。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以学****主体的资格参与教学,形成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对话,师生主体与教材的文本主体之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