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论中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及其利弊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的均可报考。这个重要信息立即记起来石破天惊一般的反应,使得那些被“积压”了十几年的几千万学生得到了一个机会,恢复了被“四人帮”剥夺的广大青年报考大学的权利,为选择优秀人才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打着批判“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的幌子,蓄意篡改毛泽东制定的教育方针,叫嚷实行文化考试就是复辟。他们发对考试,发对择优录取,其结果为某些人利用职权大搞“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开了方便之门。采用推荐的选拔方法,就会给那些有权有势的官员提供便利,大力发展裙带关系,致使官权家族化。曾有人指出推荐上大学有四个严重的弊端,“第一,埋没了人才,大批热爱科学、有培养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而某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却占据了招生名额。第二,从阶级路线上看,现行招生制度卡了工农子弟上大学。群众里流传着:‘十七年上大学靠分,现在靠权。’第三,坏了社会风气,而且愈演愈烈。在招生开始之前就有大量的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了。第四,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和教师们的教与学的积极性,甚至是小学生都知道,今后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所以在文革期间所推崇的推荐上大学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拔方法。若是纵观历史,就会发现科举制比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更加的合理,更加的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若是又从科举制发展到类似于察举制等类似的推荐上大学的选拔方法就是不符合历史的潮流。
所以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是百废待兴,而国家发展最大的源泉是来自于人才。德国在二战之后能够迅速崛起就是德意志人民的积极向上。那么中国要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发展起来是少不了人才的。如何选拔人才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高考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采用考试的办法选取人才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公开性,合理性。对于1977年的高考,他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而且是维持教育秩序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在那个时代来说,恢复高考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体现在那些知识分子身上,而且从历史思想的角度来讲,同样是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首先,恢复高考制度打破了“两个凡是”思想教条束缚。再次,恢复高考制度彻底破除了“两个估计”的桎梏。最后恢复高考制度的决策时解放思想,全面进行拨乱反正的破冰之举。所以从那个时代背景来考了吧,恢复高考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量有些人才。从1977年恢复高考的举措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全社会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并且重建平等、公正的价值观念,为建立社会公信力打下了基础,同时实事求是、顺应民意,使党的优良传统得以恢复和发展。
在恢复高考制度之后,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出现。至此以后中国在高考制度上不断地进行改革,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从1977年到2004年间,不断有新的政策产生,实施与“文革”中截然不同的保送生制度、高校收费制度改革、实行“3+X”高考模式、高校扩招、网上录取、自主命题、春季高考、取消年龄婚姻限制、提前高考、高校自主招生、诚信承诺书。一系列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