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欧阳询与田英章楷书比较欧阳询与田英章楷书比较欧阳询与田英章楷书比较田英章几年前在网上,偶然看到了这篇文章,虽然仅匆匆地扫了一眼,却居然感觉到“如芒刺背”、“如坐针毡”,差一点没背过气去!田英章是个什么?不就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吗?不就只会写两下欧体字吗?怎敢和欧阳询这位开宗立派的大师相提并论?又怎领受“当今欧楷第一人”的这种不着边际的赞誉和“抬举”。这位不知名的作者,折人阳寿也是有“罪”的。我可是没找你惹你呀!现转载如下,茶余饭后请大家消遣一观。欧阳询与田英章楷书比较作者:人面桃花欧阳询与田英章二人都是欧体楷书的代表人物,一位是创立者,一位是继承者。众所周知,欧阳询是初唐时期一位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极高成就的书法大家,他所写的楷书体被后人确为“欧体”,直到今天也没有几人能够超越,他的楷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田英章是当今一位欧体楷书继承者和勤于研习与探索者,由于他不断的实践与融会,书法成就也就令人刮目相看,堪称“当今欧体楷书第一人”。欧阳询的“欧体楷书”到田英章的“欧体田楷”已历时一千三百六十九年。从“书学”定位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妨对田英章的“欧体楷书”称为“欧体田楷”。欧阳询的“欧体楷书”应从唐贞观6年(公元632年)所刻石的《九成宫醴泉铭碑》为时间坐标点,此年欧阳询76岁。虽然前面有《化度寺》等碑刻,但世人均认为最能体现欧体“险劲严谨、刚劲挺拔、规矩端正、瘦健俊美”显著特征的则是后者,以至于被其后历代书家奉为“楷模”。田英章的“欧体田楷”以公元2001年为时间坐标点,此年田英章51岁,正值人年龄的第三个黄金阶段,他的作品才有了明显的风格和特征。此前他写的“欧体楷书”还未臻于完美,不能用“欧体田楷”四个分量很重的字来做以学术性的界定。观此前他的“毛笔书法”作品,虽然很美,也很令人兴奋,但细察之,则是拘束多有,不能超脱“欧体”习惯性的藩篱。进入新世纪后,或许因时代风气与社会思潮的激荡,艺术市场与艺术价值的革变,他的“楷书”才显得颇有生机,比原来的作品更“活些”。他的作品,章法气韵贯通,不拘束于规矩而守规矩,在险劲中不显得生涩,结体中宫内敛处不显得气弱,并且加重了欧体的“婉润”成分。分析其因,他是受到赵体用笔和“二王”风格的影响过多,致使他的“欧体楷书“有了“欧体田楷”的明显风格。这也是最能表现“活些”的地方。因此也引起当今不少的书法爱好者聚焦其处,訾言美语不断。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田英章对欧阳询是一位忠实的继承者和跟随者,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他却有推陈出新的意向和趋势。他将二王气韵与赵体笔法柔和在不失去“欧体楷书”本有的特征前提下开创新的欧体书写笔法,敢于在严谨中越雷池而开创新的欧体章法与结构,敢于对“欧体楷书”进行大胆的创新。正如孙过庭言:“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大家可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做以对照和比较。另外,我们见到欧体楷书大部分是“碑刻”拓本及影印本,也就是说见到的并非“欧体”的原貌。用毛笔蘸朱砂书写在石头上并用刀刻之和用毛笔蘸墨写在纸上的“字”,以及翻印、拓印等原因,同样是欧体字,但在视觉、感官、质感上有多种差异。譬如用毛笔写在纸上的字,因“力度”未能恰到好处的送至锋端,或收笔过早,或用墨不当,有时会出现“锋梢虚笔”,如长撇、反捺、左下提等,即使再好的书法大家也不能避免这一率真特性的现象。但是刻石时因“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