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少数民族过年风俗.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少数民族过年风俗.doc

上传人:ipod0b 2019/8/12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少数民族过年风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少数民族过年风俗   百里侗乡春节最有特色的活动,是芦笙队到各家串门做客,叫作“行年”,芦笙队被称为“乡客”,又叫“鸡尾客”,因为他们身穿特制的舞衣,衣边吊小海螺或小蚌壳,头上还插雄鸡尾毛或银子打制的鸡尾毛。这8到12人,第2名作女装打扮,象征侗族供奉的达摩娘娘进入主人村寨。懂地理方位的老年人领头,他身披红毯,手撑张开的伞,两位佩有腰剑的武士紧随其后,再后是芦笙队员。进入主人寨子的岩板坪后,老人定好起步方位,再指挥芦笙队吹奏芦笙,由一定方位踏入,后按乾、坤、巽、艮、离、坎、兑、震八方踩踏起舞,为主人家祈福,带来一年的吉祥如意。土里土气过年之前,侗乡早早开始忙活,家家打年粑,酿年酒,杀年猪,打扫卫生,准备迎接新一年。侗族有过大年与小年之分,小年是农历十二月廿九,称“婆姑年”,专门用粑粑夹着酸肉敬奉先辈的姑婆、姑母,并用甜酒祭奠,表达对妇女的尊重。大年则是农历三十,全家吃稀粥,称“年更饭”,表示新一年犁田有水,泥巴不硬,粮食丰收。年三十晚各家姑娘或妇女挑水桶到井旁,老人敬井后,待雄鸡叫第一声,姑娘们一齐拿勺子舀水,以舀到有白泡沫的井水最吉祥。大年初一,主人家就用这新年的第一担水给客人煮香喷喷的油茶,称为“年茶”。村里要祭祀勤劳、勇敢、智慧的先祖领袖达摩娘娘(侗语称为“萨莽”),每家老人都虔诚地到村寨的神坛前,将年茶敬奉给祖先。年初一的活动还有邻近村寨及亲友间互相做客“行年”。或者唱侗戏,或者进行“哆耶”,即由主寨的小伙子和客队的姑娘互相对歌。年初二村人在鼓楼举行集体宴会,各家拿出米酒、糍粑、酸鱼、酸肉,酒席上由客队讲“款”,“款”的内容从“开天劈地”、“人的起源”、“芦笙由来”、“破姓结亲”(即开始同姓结亲)一直讲到村寨立法,禁止乱砍森林,禁止游手好闲,禁止偷摸扒窃,最后讲到谢主人。每讲一段,众人齐声应和:是呀! 新年的活动还有拍毽子,下午在鼓楼里或野外玩,毽子用鸡毛或稻草做成,有男子单打,女子单打,或男女混合双打,一直到尽欢而散。入乡随俗年廿八或之前到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找一个侗寨住下,即可随当地侗族一起过年闹春了。土成分:★★★★★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大鼓祭起来土老“貌”剽牛基诺族称他们的新年为“特懋克节”,原来没有固定节期,一般在腊月举行,自1988年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固定在每年2月6日到8日庆祝特懋克节。节日这天清晨,寨中长老“卓巴”猛击供奉在他家里的大鼓,盛装穿戴的族人听到鼓声,一齐涌向预先布置好的剽牛场,在卓巴念诵完剽牛词后,手持竹标的小伙子轮流举起标枪投向拴住的黄牛。宰杀黄牛后,小伙子持刀先砍牛脚,割下牛臀部一块肉祭祀,再割七份肉送给寨中“七老”,余下的牛肉均匀分给众人。土里土气在基诺族语中,“特懋克”本意是“打大铁”,基诺人相信自己是铁匠的后人,特懋克节就是为了祭奠打铁的祖先。村里长老设宴款待,各家家长带上自家准备的酒、肉和菜肴,到卓巴家参加祭大鼓。大鼓前面供桌上,摆放着铁匠用的铁锤、铁钳和鸡毛、姜、芋头、鸡冠花、金盖花等物品。卓巴诵念祭词,握锤击鼓,然后带领大家跳大鼓舞,唱辞旧迎新歌。从傍晚开始,人们吃年饭,载歌载舞,达旦方休。第二天,寨人要把一只竹鼠送给铁匠。因为基诺族地区竹林茂密,生活在竹林里的老鼠是最好的山珍美味。众人簇拥着铁匠,到卓巴家举行象征性的打铁活动。铁匠和他的徒弟,临时烧红一块铁片,用铁锤敲打一遍,意思是打好新刀、新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