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考试改革方案考试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考试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考试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一、指导思想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坚定地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在科学分析学校校情、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实施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借助考试评价改革,引领课堂教学和课堂学习的变革,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创造。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富有一初特色的学生考试评价体系,开创学校素质教育新局面。二、,强化其改进与激励的功能,从而实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更要着眼学生的未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和情感,将学生的日常学习与表现纳入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动态评价,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改变单纯由学校考试和教师鉴定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做法,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使对学生的评价成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性活动。,也要解放教师。因此,考试评价体系应简便易行,便于操作。要积极探索多种方式使评价过程简单、科学。三、组织机构2010年9月学校成立质检中心,在组织机构上给予保障。主任:李冠军成员:陈书纳董梅张玉明徐帆王淑娟娄宝梅四、考试评价改革思路(一)科学安排考试周期与频率根据学生认知和遗忘规律,科学安排考试的周期与频率,改变以往期末集中复习、频繁考试、师生过于疲劳的局面,实施教学质量堂堂清、单元清制度。(二)加强考试命题研究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但考试应以发展为目标,以鼓励为目的。考试命题要难易适中、科学合理。以课本中应知应会的内容为主,体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考查知识水平的同时,加强对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考查。(三)构建学科整合测试体系树立“大教育”的教育理念,提倡学科整合和跨领域学习,在语文、数学、英语之外的十一门学科中,建构以课内学习为主,综合性学习为辅,课外实践为必要补充,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综合测试体系。拓宽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互相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四)尝试多样化的考试方式一是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基础上,增加开放式和综合式考试形式,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笔试与口试、表演相结合。如在语文、数学、英语考试中,增加口语表达的测试内容;在艺术考试中,增加演唱、歌舞表演等内容;三是允许学生对自己考试不满意的学科进行复考;四是对日常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实行免考制度。五、具体操作量化指标语文学科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指标学科知识单元检测低年级35%中年级30%高年级30%期末检测25%20%20%学习习惯日常表现20%10%5%课外阅读5%5%5%日常习作10%15%15%10%15%5%5%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现场习作综合学习口语交际5%5%5%语文拓展5%5%5%评价项目数学学科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指标学科知识单元检测30%期末检测20%学习习惯课堂表现20%日常作业10%实践活动10%综合能力数学表达10%思维拓展☆☆☆评价项目比例英语学科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指标3评价项目所占比例中高年级低年级课堂表现50%作业情况20%听力书面作业15%学科知识口语测试单元检测20%30%期末检测30%30%作业5%其他学科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指标评价项目音乐、美术、信息课堂表现日常表现40%课余锻炼课间操学科知识技能40%综合测试20%体育40%20%20%10%10%课堂科学表现30%品生、品社【说明】、数学、英语的抽测、期末检测和其他学科的综合测试由学校统一组织外,其他项目发挥教师的能动性,以组为单位,自主进行。,各学科通用。六、考试评价改革研究阶段性实施时间安排第一阶段(2010年6月——2010年9月)启动阶段。教学委员会讨论拟定考试评价改革方案总则,明确职责任务和目标。各校区资源整合,承担模块小组互评10%10%作业15%单元检测25%40%20%20%20%30%任务。第二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7月)研究实践阶段。建立单元知识体系,制定学段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训练目标,加强题库建设,全面实施考试评价改革。第三阶段(2011年7月——2012年7月)回顾反思阶段。在实践一年的基础上,加强反思,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完善方案,丰富题库。第四阶段(2012年7月——2013年7月)总结提高阶段。在前两年实践的基础上,聘请专家会诊,对方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