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3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x11gw27s 2019/8/17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营造诗境。(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老师先要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图,在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在南宋的时候呀,有位大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见到了我们这幅图上的情景,可他竟只用了短短的几十个字便把这幅画用文字写了出来,我们来读一读。(板书课题)初读诗文,理解诗题。㈠理解题意。1、我们学过一首诗《所见》,回顾一下,“所见”是什么意思呢?(所看到的。)2、那这个“书”字,我们先来给它组组词。①看书、读书“看书”中的“书”字是“书本”的意思。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它指——②想想,和“所见”连接,这个“书”字还有什么意思?再齐读课题一次。谁说?(书写)。对,这里有“书写”的意思,这叫做一词多义,现在谁来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一生回答,全班齐讲。)㈡,现在请大家①自由把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②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读):谁来读给大家听听?⑴生一①恩,这位同学有个多音字读得特别标准,是哪个?(这里有个多音字,是哪个?)《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1、tiǎo①用竿子把东西举起或支起来。如:挑帘子。②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来。如:挑刺。2、tiāo①用肩担着,如:挑水。②选,拣,如:挑毛病。这里应该念第几声。挑促织是怎样的,谁来说一说。(用枝条从洞里拨弄出蟋蟀)查字典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知道了吗②再请位同学来读一读。⑵生二:哟,他促织两个字读得真棒,促是平舌音,织则是翘舌音(促织两个字放在一起,特别难读,注意促使平舌音)①促织。一起读。谁再来读这个词。②非常得流利。看注释,促织俗称——借助注释,同样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古诗。⑶生三:这首诗谁还想读读。1、你的节奏把握得真好,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他读到哪里会稍作停顿。(读古诗和读其他文章不同,要把节奏读出来。仔细听,老师读到哪里会稍作停顿?)2、听出来了吗?对,是按2、2、3的节奏停顿的。 ①用这种读法,自由在座位上反复读读! 谁来读? 指名读   你读得真有诗味!②谁还想读,想读的都站起来读读。真有味道!③老师也想读,可以吗?我读前2、2,你们读后3(反过来试试。)三、抓住字眼,感悟诗意。1、“夜书所见”,作者写的都是自己所见的景物,那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诗文,把他看到的景物划出来。2、告诉老师,作者看到了一些什么?交流:(1)“梧叶”(板书)师:对,有梧叶,那梧叶怎么样呢?把这句诗再读一读。师:“萧萧”指的是什么?(风声。)师:写风的声音很多,最常用的有哪些?(呼呼)现在我们把“呼呼”这个词放到诗中间,来对比读一读。(第一二大组①,第三四大组②)课件:①呼呼梧叶送寒声。②萧萧梧叶送寒声。通过对比,你读出了什么?讲解:这“萧”的含义可深了。(课件出示)“萧”在古代指的是一种草,古人一般用萧萧来表示风声、雨声和马叫声。其实这些声音听起来和“萧萧”并不像,但是古人通常用它来描写秋冬的景色,来表达的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悲伤。只要人们要表达这种情感,就会用上“萧萧”。(加诗?)谁再来读一读?师:想像一下,如果你就是这个离开家乡的诗人,面对这萧萧的风,看着漫天飞舞的梧叶,你会是怎样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