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考研教育学笔记-中国教育史笔记.doc

格式:doc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考研教育学笔记-中国教育史笔记.doc

上传人:w3332654 2015/12/1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考研教育学笔记-中国教育史笔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考研教育学笔记:中国教育史笔记
一、制度篇
(一)西周的学校制度
§ “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这种体制下,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
§ 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大司乐负责宗教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的礼乐官,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就是学校的教师。
§ 西周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大司徒,也往往称为“教官”,说明其主要职责是教化,从西周地方官学(乡学)的教育内容来看,与地方行政长官的职责大体相同,可见地方教化是地方行政长官的主要任务。
§ 西周学校确有较完备的制度,大而言之,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
§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私学的兴起
一、原因
1.       士阶层的崛起
2.       封建土地私有制经济的形成
3.       学术下移
4.       官学失修
5.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二、私学产生的意义
1.   西周官学是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的,以“学在官府”为其主要特征,在管理上是“官师一体”、“政教合一”,教育是政治组织的一部分,教师由政府官员兼任,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需要或个人需要设立的,以政教分设、官师分离为主要特征,有独立的组织机构,以具有知识技能的贤士为师,教师逐步成为社会中一种独立的职业。
2.       西周官学受到贵族身份的限制,少数贵族子弟袭断了受教育的权利,私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学校向平民下放,使文化知识得以下移到民间。
3.       西周官学限于传统的“六艺”,灌输的是奴隶制政治观念和道德思想,偏重于历史文化,私学则有思想自由,各家各派不必有统一的思想,教育内容以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至新的知识、技能为主。
4.       西周官学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相应的基本设备,制度上较为规范。私学则不一定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它以教师为中心,流动性较强,设备也较简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5.       私学的产生促成了一大批教育思想家的产生,形成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第一次高潮,对后代的教育思想及教学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齐国的稷下学宫
一、产生原因
1.       是战国时期养士用士之风发展的结果。
2.       是齐国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
3.       稷下学宫的产生与齐威王开明的文教政策有关。
二、办学特点
1.       待遇优厚。
2.       不治而议论。
3.       学术自由。
三、办学性质
1.         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学校。
2.         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件并兼有咨询作用的高等学府。
四、历史意义
1.         其一、稷下学宫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
2.         其二、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3.         其三、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4.         其三、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四)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三个)
一、察举制对教育的影响(汉朝)
1.         使孔子“举贤才”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汉代开始获得了制度上的落实。
2.         选士制度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利益驱动。
3.         汉代察举与学校教育各为一途,它们之间尚未建立制度上的联系,更谈不上衔接关系。
4.         由于察举的决定权在主管官员的手里,察举标准又不是很具体,主观随意性较强。
5.         产生了诸多弊端:其一,贵戚高官横加干扰取士。其二,贿选成风。其三,主管官员察举不力。其四,沽名钓誉成风。
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
1.         是选士制度的革新,是察举制的发展。负责选士的官职,不再由地方长官兼任,而由中正专任,这有利于选士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而且可以加强中央对选士权的控制。
2.         其创立、实施,使选士制度向“综核名实”前进了一大步。中正品第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