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恙虫病
Tsutsugamushi disease
三明二院感染科
陈彬
早在公元313年,我国晋代医学家葛洪述及本病流行于华南一带,描述道“人行经草丛、沙地,被一种红色微小沙虱叮咬,
即发生红疹,三日后发热,
叮咬局部溃疡结痂”,
并称之为“沙虱热”,
颇似现代恙虫病。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本病的病原学,预防方法;
熟悉本病的发病机制、病理解剖、鉴别诊断及流行病学,
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抗病原治疗药物。
定义
恙虫病又名从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亦称东方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给人,主要临床特征为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高热、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及周围血白细胞减少等。
病原学立克次氏体
Howard Taylor Ricketts
立克次氏体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以球杆状或杆状为主,革兰染色阴性。
2. 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
。
。
恙虫病东方体呈球形或杆形,大小(-)×(-),革兰氏染色阴性。根据抗原性的差异,可分为10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致病力、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可出现较大差异,与变形杆菌OXK株有交叉免疫原性。
细胞中的立克次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