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6 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周练试题(十二).docx

格式:docx   大小:40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6 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周练试题(十二).docx

上传人:vip_134_cool 2019/8/24 文件大小: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6 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周练试题(十二).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周练试题(十二)一、现代文阅读(9分)孔子为何提倡仁和孝"仁"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多次,可谓孔子思想的核心,这点没有疑问。孔子追求的"仁者,爱人",具体来说就是不要打仗。他在《宪问》里举齐相管仲作为"仁"的典型代表,"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不以兵车"就是"仁"的直接表现。儒家思想中还有一项重要主题"孝",就不像"仁"一样简单明了。虽然"孝"的地位提升和孟子、荀子等战国时代的儒家密切相关,但追溯源头,还是要从孔子算起。"孝"是儒家思想中最有争议的一项,尤其是被简化为"父母对子女的权威"之后,那么"孝"是怎么回事呢?《论语•学而》里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因为《论语》没有上下文,"孝弟"是怎样成为"仁"的根本的,孔子没说清楚。对"孝"和"仁"的关系,孔子还有一个解释,"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意思是,守孝道的人是不会犯上的,不犯上也就不会作乱,就是"仁"。《孔子家语•王言解》还有一个证据。曾参问孔子,什么是成就王业的道理。孔子说了"七教",头两条就是"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即"敬老、尊齿",同时直接指向了"上",也就是执政者。只有执政者先"敬老",老百姓才能进一步"孝"。为什么执政者的"敬老"能促进"孝",孔子没有进一步说明。孔子特别敬仰的"仁人"帮我们揭晓了谜底。《管子•入国》解释了"敬老"。管仲当年提出治国的"九惠",第一惠叫做"老老",就是"敬老"。"年七十已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已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已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棺椁。……此之谓老老。"简单说,就是对七十以上的老人,留一个儿子养老,不要征发兵役、徭役,年纪越大,征发的待遇越优惠。死了以后,执政者还要提供丧葬。"老老"之后还有"慈幼",具体是"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也就是,幼儿多的,让父母有更多机会养育。"老老、慈幼"合在一起,就是今日"敬老爱幼"的源头,而且这些都是"上"位者可以左右的事情。谜底揭开,孔子所谓的"仁"和"孝"延续了管仲的说法,都是针对执政者,而不是老百姓的。执政者别打仗,就是"仁";仗打得少了,不用上战场的成年人有机会留在家中,赡养老人,照顾幼儿就能实现"孝"。"孝"其实是"仁"的隐喻形式。孝养老人是人类的天性,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却是"上"位者剥夺了这种权利。频繁征战耗尽了成年劳动者的生命和赡养能力,让长者老无所依。"行孝,'的充要条件,不仅要有"孝心",还有更重要的一条:父(母)、子(女)同时健在。失去了家庭代际中的任何一方,"尊老爱幼"就无法实现。而这可以说完全不是普通人的责任,其责在"上"位者。孔子不止一次用"孝"的隐喻,来追求他心中的"仁"。而这种隐喻在两千多年以来,却被后人混清了本体和喻体,变成了对普罗大众的道德枷锁,这是孔子始料未及的。,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仁"在《论语》里多次出现,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可被表述为"仁者,爱人"。B."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主题,被后世儒家提升到很高地位,但最早重视"孝"的是孔子。"孝"是"为仁之本",就普通百姓而言,守孝道者一般不会犯上作乱,就是"仁"。,必须以身作则,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