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心理健康的标准.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心理健康的标准.doc

上传人:dsjy2351 2019/8/24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心理健康的标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单元心理健康的概念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历来有不同看法: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显然,这一定义,过分突出了个人体验。该次大会也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这种标志的认定,要比上述定义更全面而具体。马斯洛(Maslow,1951)和米特尔曼(Mittelman,1951)曾提出十条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English(1958)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心理健康表现。甚至有学者把心理健康的标准定得十分复杂,多达十类七十五条标准。亦有许多作者,发表过关于心理健康的见解,均为大同小异,在此,不再赘述。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第二单元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关于衡量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不同作者也是各有建树。一、心理健康十标准论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十条标准:(一)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等等也越严重。(三)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是较大的,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影响。(四)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