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中国“光谷”、光电子产业园的发展概况.doc

格式:doc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光谷”、光电子产业园的发展概况.doc

上传人:经管专家 2011/10/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光谷”、光电子产业园的发展概况.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光谷”、,中国于1961年9月便研制成功第一台激光器,开创了中国激光和光电子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宏伟前景。自此,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的发展,一直受到中国政府和各工业部门的重视。中国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经历了4个五年计划,即“六五”起步,“七五”入轨,“八五”攻坚和“九五”拼搏,在激光和信息光电子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来的发展,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威力,以及积极利用投资环境和消费市场的优势,中国光电子产品的市场规模,始终保持在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势头。中国已成为世界光电子产品的重要市场。但中和产业化程度,离中国大规模现代化建设需要,离世界市场的需要,还相差较大。进入21世纪前夕,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定“十五”规划时,均把发展光电子技术与产业,作为高新技术列入战略发展重点之一,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园区。这是深化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发展高新技术的必然趋势。 1987年2月正式组织实施的“国家863计划”,为攻克光电子领域内的关键技术,培养人才,创建一批有实力的光电子企业,以及为建立“国家863光电子成果转化基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2001年开始的“十五”计划,“光电子成果转化产业基地的建设”已列为863计划50项重大产业化项目之一,并将该主题计划重点支持的“基地”,从原来的三个增加到六个,即北京、上海、武汉、石家庄、长春和深圳。这六个基地涵盖了近几年来在光电子领域研究开发方面处于国内优势单位的大部分。这些基地的建立,为建立中国光电子高科技产业群,将成果在各基地转化为产业,获取良好经济效益,带动基地的相关产业发展,逐步达到产、学、研的良性循环,形成群体优势,为中国光电子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各地中国“光谷”、光电子产业园区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环境。 ,国内十多个省市地区把发展光电子产业作为“十五”规划的重点之一,武汉、长春、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重庆、西安等,纷纷根据各自优势,分别投巨资建设“光谷”、光电园区,争抢光电子产业的制高点。目前,各地“光谷”、光电园区已建的和正在兴建的已超过16个,形成以光电子产业为特色的工业园区,称之为“光谷”的地域有武汉、长春、广东,以及北京光机电一体化基地,上海市的(浦东新区、漕河泾开发区、嘉定高科技园区、松江区等)光电子产业发展基地,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绍兴、富阳、萧山、温州、平湖、台州、金华等)光电子产业发展基地,西安市光电子科技产业园,重庆市光电产业园,桂林市信息产业园,南昌市光电子产业基地,成都双流光电子产业基地,大连市光产业园,福建省的(福州市福兴仓山科技园、厦门市开元)光电园区,江苏省的(南京、昆山、无锡、苏州、常州和南通)光电子产业基地,山东省的济南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海南省的海口市等地的光电子产业园区的兴建也在加速进行中。中国光电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各地“光谷”、光电子产业园区的建设,也经历了2001年开始的全球经济衰减,IT市场萎缩,激光和光电子产品市场首次出现连续2~3年的大幅度下跌的严峻考验。例如,受到冲击最严重的国内光通信市场和与之相关的激光、光电子器件市场,[3],仅为2001年的五分之一,。%。这种情况到2003年才有所好转。面对这种形势,各地“光谷”、光电园区的建设者们,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实行合理的资源整合,注重发展消费类光电子产品,加强技术革新和创新项目的研究,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引进,避免一哄而上的底水平、底层次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抓住全球市场变化趋势和机遇,利用一些主要光电子产业强国和地区的生产基地正在转移的时机,采用合作、合资、兼并和收购等各种措施,吸引许多世界著名品牌的光电产品、顶级技术进入国内,纷纷落户各地“光谷”、光电园区。经过这几年的拼搏,各地“光谷”、光电园区建设,有的已初具规模,有的已初见成效,开始进入投资出产期,步入有效运行之中,有的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项目投资更趋理性和更趋有效运行,新的投资发展时期正在到来。各地“光谷”、光电园区的建设尤如旭日东升,朝气蓬勃,欣欣向荣。 “光谷”、光电子产业园区的特点综观这些“光谷”,光电子产业园区及其所建立的公司、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1)这些“光谷”,光电园区的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有利于加快光电子领域内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其他一系列任务和课题承担单位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