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红楼梦1-5回.doc

格式:doc   大小:67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红楼梦1-5回.doc

上传人:yuzonghong1 2019/8/31 文件大小:6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红楼梦1-5回.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红楼梦1-5回《红楼梦》(1—5回)判断题1.《红楼梦》先后用过许多书名,如《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2.《红楼梦》展现了贾府这一富贵之家从繁盛到衰败的过程,描写了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一群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下的历史宿命。3.“玉在箧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中秋之夜,甄士隐在院内赏花时,吟诵此诗以表逸兴与抱负。(贾雨村),甄士隐命家人霍启抱着英莲去看灯,结果英莲丢了,一场大火又烧尽其家,甄士隐悟得《好了歌》之真谛,遂离了家人随疯道人而去。《好了歌》作注,指出盛衰荣辱瞬息变化,在全书开头造成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的险恶气氛,也是对全书荣宁二府兴衰际遇的一种概括和预示。(甄士隐)6.《红楼梦》中的《好了歌》,认为“好”即是“了”,“了”即是“好”,虽说消极悲观,但也体现了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有力批判。、宁二府的情况的是古董行中做贸易的冷子兴,“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就是介绍这方面的内容。“女儿”这两个字时,必“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这话是出自贾宝玉之口。(甄宝玉)、贾珍是宁国公贾演的后代,贾蓉、秦可卿等是宁府中人;贾政、贾敏(黛玉之母)是荣国公贾源的后代。其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与宝玉、贾兰等等是荣府后人。(二人有误),次房是宁国府。《红楼梦》主要写荣国府的事。太虚幻境中有两句判词说:“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说明宁府的罪孽超过荣府。(反了),宝玉对她的印象是“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众人)、坐褥等均是“半旧”的,说明贾府当时已经走向了没落衰败,这个封建家族只是金玉其外,实则暗藏种种危机。(贾政、王夫人不喜张扬,贾府并非刚发迹的新贵。)《西江月》,似贬实褒,表现了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赞扬了宝玉的叛逆性格。14.《红楼梦》中贾雨村集中了古代读书人丑恶的一面,他“乱判葫芦案”,以此作为投靠贾府的资本;后来贾府被抄,也是由于他“狠狠的踢了一脚”,以求自保。“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事有关的人物有:贾雨村、薛蟠、英莲、门子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忙说“快出去!快出去!”表明他自由率真,追求平等,反对老于世故,厌恶虚伪丑恶。(宁府内上房),警幻仙姑带他游历了太虚幻境,并品了千红一窟茶,饮了万艳同杯酒,看了“薄命司”的册子,听了12支名叫《红楼梦》的曲子。18.《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史湘云、王熙凤、妙玉、秦可卿、香菱、李纨。(巧姐)19.“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有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反了)20.《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出场亮相“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是王熙凤,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破坏宝黛爱情,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二、,黛玉听说他“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正寻思这位表兄不知是怎么个“蠢物”,心中想着,忽见已进来了一位年轻英俊的公子。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到黛玉,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宝玉得知黛玉无玉,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后经贾母劝慰,亲与他带上,才不生别论。,一下马就接到一件人命官司,乃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罪行确凿,贾雨村即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正要发签时,案边立的一个门子使眼色,不令他发签。退堂至密室,门子拿出一张本省‘护官符’,并告知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雨村按照门子的意思,判薛家赔了银子了事。又恐门子对人说出当时及今日之事,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他才罢。填空题1、《红楼梦》是一部___现实主义__主义作品,出现于___乾隆___(时期),小说以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