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历代中国政治得失读书笔记.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历代中国政治得失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cjc201601 2019/9/2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历代中国政治得失读书笔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我对钱穆先生并不陌生,甚至还很熟悉,熟悉到深恶痛绝,因为高中历史考试总是从钱穆、陈旭麓、吕思勉等众史学大家的文章中摘录出一段让我们作答,他们的名字早已让我耳熟能详。但是今天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突然发现让我深恶痛绝的并不是那些摘录出来的文段,而是那种考试方式。只摘录出某一段落让考生作答未免显得突兀,只有通读全文之后才能有一个全面而连贯的理解。至少我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这样认为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并不太厚,钱穆先生选了汉、唐、宋、明、清五个重要朝代来讲中国的政治制度。读完本书给我的最直接感受就是:要客观、要公正、要在历史的大环境中看待政治制度。或许是曾经的年少无知,也或许是曾经所受的历史教育,凭着自己对历史冰山一隅的了解,人云亦云,就简简单单地对某些历史事件给予“黑暗”“落后”等粗暴的评价,这样是很可笑的。读这本书,我仿佛是在接受钱穆先生的教导,钱穆先生国学功底深厚,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见解深刻,叙述却简洁明了。更重要的是他在本书中向读者传递一种正确客观看待历史的精神,他也在向我们表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并不一味的黑暗这一事实,言语之中我看到了大师对历史的责任感,对祖国文化的自信和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让我这个后世青年也深受感动。贯穿全书,钱穆先生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比如钱穆先生在书中写到:"我们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我们此刻要讨论历史制度,全该注意当时的历史传统与当时人的历史意见,作为主要之参考。不该把我们的时代意见来抹杀当时的历史意见,这才是正办呀!”“我们评历史上一切制度,都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的当时人的观念和理论。政治是文化中重要一机构,绝不会随随便便无端产生出某一制度的。”还例如:“我们讲中国经济思想史必须注意到历史上种种实际制度之措施。而讲中国经济制度,却又该注意此项制度之所由演变完成的一种历史真相。”如此种种,钱穆先生在书中一次次不耐其烦的谆谆教导我们。对于那种中国政治制度较于西方政治制度缺乏理论,缺乏民主精神的观点,钱穆先生是这样说的:"只因中国读书人多半做了官,他们对政治上的理论和思想,早可在实际政治中表现了。用不着凭空著书,脱离现实,来完成他书本上的一套空理论。于是中国的政治理论,早和现实政治融化合一了。"随后钱穆先生在汉代经济制度那一章节里证明了这个观点“现在汉武帝再不让商人们擅自经派管理去自己烧盐,自己冶铁,其利息收入则全部归给政府,于是盐铁就变成国营与官卖。这个制度,很像近代西方德国人之所首创始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可是我们远在汉代已经发明了这样的制度。”讲到民主精神时,钱穆先生在书中是这样说的:"中国政治上的传统观念,对一意见之从违抉择,往往并不取决于多数,如西方所谓之民主精神。而中国人传统,则常求取决于贤人。春秋时即有“贤均从众”之说(见《左传》)。哪一人贤,就采纳哪一人的意见,假若双方均贤,则再来取决于多数。贤属质,众属量,中国传统重质不重量。中国人认为只要其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