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强直性脊柱炎.doc

格式:doc   大小:80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强直性脊柱炎.doc

上传人:书犹药也 2019/9/3 文件大小:8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强直性脊柱炎.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强直性脊柱炎第一章强直性脊柱炎阎小萍徐愿孔维萍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与HLA-B27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以及外周关节,并可伴见关节外表现,如急性前葡萄膜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传导障碍、肺上叶纤维化、神经系统受累及继发性肾脏淀粉样变,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或强直。要点提示:-B27相关的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以及外周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慢作用药及生物制剂为主。,肾虚督寒为本病的根本病机,辨证分为肾虚寒湿和肾虚湿热证。第一节概述一、强直性脊柱炎的发展简史强直性脊柱炎是一个古老的疾病,Brodie于1850年首先描述了一位31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脊柱强直、偶尔伴发严重眼部炎症;直到1930年人们才充分认识到骶髂关节病变是AS放射学上的特点。由于以前对该病认识不充分,曾经有过许多命名,如类风湿关节炎中枢型、类风湿脊柱炎。1963年国际抗风湿病联盟会议命名为“强直性脊柱炎”,以代替类风湿脊柱炎,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发现该病与HLA-B27强相关以来,对该病的认识逐渐深入。二、强直性脊柱炎在全球和全国的总体流行及分布情况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存在明显的种族和地区差异。%,在亚洲,中国的患病率与欧洲相仿,%左右,%~%。在非洲黑人中,强直性脊柱炎非常罕见,仅在中非和南非有过个别的病例报道。第二节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与病理一、发病机制虽然A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但其发病可能涉及遗传、感染、免疫、环境、创伤、内分泌等方面因素。,遗传基因在其发病中起了主导作用,所涉及的遗传因素除HLA-B27及其亚型之外,尚有HLA-B27区域内及区域外的其他基因参与,同时也体现了家族聚集性。(1)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AS患者存在多种抗体和细胞免疫改变,具有自身免疫性特征。活动期AS患者血清IgG、IgM,尤其是IgA水平经常增高,提示该病涉及体液免疫;在AS患者体内存在严重的Thl/Th2失衡,且随炎症的活动,Thl细胞的分化能力较Th2下降更明显。(2)细胞因子网络调节:AS患者体内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改变,血清中TNF-α、IL-17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疾病活动指数具有相关性。,包括细菌感染、寒冷潮湿、外伤等因素。二、病理AS的原发病理部位在附着点或肌腱、韧带囊嵌入骨质处,附着点炎导致AS典型病变的发生,如韧带骨赘形成、椎体方形变、椎体终板破坏及足跟腱炎。T细胞在AS发病中的作用,CT引导骶髂关节活检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炎性骶髂关节处存在CD4+T细胞、CD8+T细胞、巨噬细胞。在特征性的黏液样浸润物附近富含TNF-α的mRNA,(TGF-β)的mRNA。第三节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一、中医古籍相关论述《黄帝内经》对痹病的概念、病机、病位、症状及鉴别、预后等均有较详尽的记载,是后世医家论痹、治痹之渊源,其中有关“肾痹”“骨痹”的论述,颇多与现代医学之AS有相似之处,可以看做是祖国医学对本病认识的先驱。如《素问·痹论》云:“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以代踵,脊以代头”o又如《素问·骨空论》云:“督脉为病,脊强返折”o在汉隋唐时期,如《诸病源候论·背偻候》云:“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血气调适,共相荣养也,邪不能伤。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等。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腰痛七十三》云:“湿热腰痛者,遇天阴或久坐而发者是也;肾虚者,痛之不已是也。瘀血者日轻夜重者也”。此明确指出,肾虚是腰痛的根本原因。到了明清时期,《杂病源流犀烛》云:“凡人一身之骨,最大者脊骨也……且居中丽正,一身之骨胥于是附,犹屋之正梁,且为一身之骨之主也”。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下卷》云:“脊背为督脉所过之处,风冷承之脉之不得通,则恶寒而痛,法宜通阳”。此明确指出应以“温通”为用。以上记载有关腰脊、骶髂关节部位疾病的描述,虽然不能认为它就是AS,但其中包含着似本病的可能性。二、现代医家对病因病机及其辨治的认识王为兰教授认为,肾虚督滞是AS的基本病因病机;朱良春教授根据病情轻重将本病分为肾痹型和骨痹型:前者为前期型,又分湿热郁阻和肾督亏虚两型,后者为后期型;路志正教授在《治痹心得》中谈到治疗痹病应注意的问题,其要点包括:治痹病不可单用风药、注重痰瘀燥毒、重视脾胃、痹病后期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