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静压PHC管桩施工组织设计.doc

格式:doc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静压PHC管桩施工组织设计.doc

上传人:精选文库 2015/12/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静压PHC管桩施工组织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编制依据
xx市人民法院审判办公楼桩基工程由xx市人民法院投资兴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为保证桩基础的质量及施工进度,满足设计和建设方的要求,做到“优质、高效、安全、低耗、文明”的完成本项目,特编制本施工组织设计。
本施工组织设计根据下列依据编制而成:
设计图纸及招标文件说明;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03SG409)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苏G03-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2300-200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验收规程》(GB50204-20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我公司自行编制的有关技术规程和要求。
二、工程概况和设计要求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xx市北海中路东首北侧,底层建设规模2447m2,其中桩基工程采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其中A区采用HPC-400(90)AB-C80-11,11型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1904KN,特征值为952KN,总桩数152根;B区采用PHC-600(110)AB-C80-11,10型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3256KN,特征值为1628KN,总桩数178根。
现场施工条件:根据施工区域情况,已确定好供电、运桩路线、压桩机生活设施位置等。场地基本平整,具备施工条件。
2、工程地质条件
祥见台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06019)
3、设计要求
本工程采用先张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以《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苏G03-2002) 》为设计依据,其主要工作量见下表:
主要工作量表
子项号
桩型
桩总数
A区
PHC-400(90)AB-C80-11,11
152
B区
PHC-600(110)AB-C80-11,10
178
总计
330
三、工程质量要求
1、依据设计文件的要求,本工程所用的材料、设计、施工必须达到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行业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要求,该工程施工除达到以上标准外,还要满足一下要求:
桩型
项目
允许偏差(mm)
1
单排或双排条形桩基:
(1)垂直于条形桩基纵轴方向
70
(2)平行于条形桩基纵轴方向
100
2
桩数为1-3根桩基中的桩
100
3
桩数为4-6根桩基中的桩
1/3桩径或1/3边长
4
桩数大于16根桩基中的桩:
(1)最外边的桩
1/3桩位或1/3边长
(2)中间桩
1/2桩位或1/2边长
⑴、%桩长;桩位允许偏差:沿轴线方向不大于100mm,偏轴线方向不大于70mm。详见下表:
⑵、本工程桩端以设计标高为主,压力控制为辅,桩顶标高允许偏差为:-50~+50mm,采用水准仪控制桩顶标高
四、施工工艺方案和设备选型配套
1、施工工艺
本工程我公司采用静压法施工,全液静力压桩是通过压力将桩压入土中的一种沉桩工艺,其全部动作均由液压驱动,具有“自行移位”的全功能,能独立完成“吊桩—压桩”的全过程。移位时,行走机构采用提携式步履,把船体当作铺设的轨道,通过纵、横向油缸的伸缩与回程,实现压桩机的纵横向行走。压桩时,利用压桩机本身的重量及配重作反力,由桩机本身配备的卷扬机将桩垂直吊入压桩机的桩帽内,油缸伸程利用桩帽和塔架将桩对准桩位,压桩油缸伸程将桩压入地层中,压桩完毕后,压桩油缸回程,重返上述动作,可实现连续压桩操作,直至用送桩器把桩送入预定土层。其工艺流程见下表
静压桩施工流程图:
踏勘现场
图纸交底
建立控制网
测放桩位
验收
桩机对位
下节桩插入
检查垂直度
下节桩压入
上节桩插入
检查垂直度
焊接
验收
上节桩压入
测桩位移及垂直度
材料
电焊条
PHC管桩
验质保书
合格
合格证
外观检查
合格
办理中间验收
送桩
测桩顶标高
拔送桩管
完成记录
2、设备选型配套
根据施工工艺的要求,在本工程施工中,选用相应静力压桩机施工及其成套施工设备,进行压桩施工;施工机械配备详见下表:
主要施工机械配备清单
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
数量
备注
1
静力压桩机
YZY-600型
1台套
2
静力压桩机
YZY-300型
1台套
3
履带吊
W-1001-15型
2台
4
电焊机
BX—500
4台
5
经纬仪
J6
4套
6
水准仪
DS28
4套
7
送桩管
3
注:其他辅助设备、工具按常规施工配置。
五、施工管理力量部署及劳动力投入
根据工程量和施工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