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池州城市总体规划目录第一章 总则 2第二章 发展战略和城市规模 4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第四章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32第五章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42第六章 中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46第七章 中心城区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51第八章 中心城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52第九章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58第十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62第十一章 中心城区居住用地与住房建设规划 68第十二章 中心城区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71第十三章 中心城区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76第十四章 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80第十五章 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86第十六章 主城区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 89第十七章 近期建设规划与远景设想 91第十八章 政策建议与实施保障 94第十九章 附则 96总则规划编制背景近年来,池州的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乡面貌显著改善。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宏观政策的相继出台,池州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为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规范、引导和控制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照国家和安徽省的相关法规规范要求,编制完成《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1)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围绕加速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经济升级版,以创新发展、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总目标。(2)坚持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建设原则为指导,积极开展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探索。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塑造宜居宜游的城市空间环境。(3)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突出池州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特点,优化人口、城镇、产业布局,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协调发展。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5)《安徽省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条例》(2011)(6)《皖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7)《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2015)》(8)“关于《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的审核意见”(省住建厅建规函﹝2009﹞278号)(9)《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10)《池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11)《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12)池州市《关于贯彻落实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规划重点(1)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根据池州市的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及发展趋势,分析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性质和规模。结合重大区域建设项目的布局安排,合理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2)分析池州市域城镇现状特征和资源特点,统筹资源环境保护、产业布局、旅游发展、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强化综合交通网络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和发挥池州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3)重点协调城市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关系,整合城乡旅游资源,建立与产业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相协调的城乡空间结构。(4)尊重自然山水格局和城市历史文脉,充分利用江、河、湖、山等自然环境和资源,构建富有特色的、低碳生态的城市布局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3~2030年,其中近期2013~2015年,远期2016~2030年。规划范围层次本规划范围分为四个层次,即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1)市域:池州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一区三县(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及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8399km2。(2)城市规划区:包括池阳、秋浦、杏花村、清风、清溪、江口、里山、马衙、墩上、梅龙、秋江等11个街道办事处和涓桥镇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1046km2。(3)中心城区:长江以南、九华河以西、铜九铁路和芜大高速公路以北、秋浦河以东的区域,总面积约200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0km2。(4)主城区:长江以南、牧之路以西、铜九铁路和芜大高速公路以北,秋浦河以东的区域,总面积约150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40km2。强制性内容文本中下划线加粗文字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发展战略和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战略(1)中心城市发展带动战略充分利用池州生态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