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周易外传中的政治哲学问题.doc

格式:doc   大小:51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周易外传中的政治哲学问题.doc

上传人:wxc6688 2019/9/10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周易外传中的政治哲学问题.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周易外传》中的政治哲学问题(梅珍生)摘要:《周易外传》是王夫之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在此书里,王夫之提出了政治活动中一系列值得深思的政治哲学问题。他阐发了政治活动中“智统四德”的政治理性,强调了“智”对于“四德”的引导作用,对传统社会里过多地讲“智依四德”的倾向作了合理的纠偏;在社会公正问题上,他强调了“大公于百姓”的“无心”的观念;在政治目标方面,他强调“依人建极”,只有体现“乾坤之全”的道或者政治设计,才足以成为合理政治的“中和之极”;他反对“专一之主”的独断,提出了《周易》式“民主”的命题。关键词:王夫之;周易外传;明清哲学;依人建极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周易外传》是他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在这本书里,融合了他多年政治斗争的实践,提出了政治活动中一系列值得深思的政治哲学问题。他认为《周易》所阐发的理论是“精义安身之至道”,人们通过把握周易的道理,就可以“立于易简以知险阻”。《周易外传》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政治关怀,它涉及到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这就是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问题。本文就该书所涉及到的几个重要的政治哲学范畴,进行初步的发掘,以就教于方家。一、“智统四德”的政治理性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是一个涉及到多种对象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活动,如何平衡各要素的关系,既需要统治者具备一定的法势术,更需要统治者的仁德流布。成功的政治活动中,始终闪耀着政治智慧的光芒。王夫之的政治哲学中,表现出了鲜明的理性主义精神。在论述彖的“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认为大明就是理性,就是传统所讲的“智”,智恰如五行中的水,具有极强的参透性,智是传统五德中核心,“是故夫智者,仁资以知爱之真,礼资以知敬之节,义资以知制之宜,信资以知诚之实;故行乎四德之中,而彻乎六位之终始。终非智则不知终,始非智则不止始。……是智统四德,而遍历其位,故曰‘时成’。各因其时而借已成,智亦尊矣。”(王夫之:《周易外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页。下引该书,仅注页码。)在这里,王夫之明确地提出了“智统四德”的命题。他认为理智的爱才是真切的爱,不是盲目的溺爱,不是妇人之仁,所以,单纯有仁德之心还不够,还要有理智的光芒来照彻仁爱的园地,否则就可能歪曲仁德本身,就会使仁爱变成愚爱。追求仁与智的统一,或者说追求真与善的统一,才是清明政治的基础。老子的“以德报怨”固然是一种仁德,但与孔子的“以直报怨”相比,则没有太多的理性色彩。确实,如果单纯地强调以德报怨,我们就失去了“何以报德”的理据,事实上,当我们每每“以德报怨”时,就是在宽容的借口下,对仁德的漠视,对各种残暴和不公的鼓励。所以,在人与人的关系调节中,必须要做到仁且智,否则仁德本身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同样,在礼中,我们要讲“敬”,敬是礼的主要精神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没有缺乏理性精神的敬,就是一种愚忠。《论语·泰伯第八》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这是将礼对于人的各种行为的统领作用。从礼与智的关系看,礼中的节律数度,包括对于擗踊、跪拜、俯仰周旋的动作、次数,就是一种以数度为核心的理性,太繁文缛节就可能使礼走向背离礼学精神的形式主义,礼必须“资之以智”,否则,过分的礼则会破坏礼本身,变成消解礼的“非礼”。传统礼学中着力维护的礼的等级,使礼数与其名位相符的根本原因,就是要将人的不同情感限制性地放入礼的模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