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文档名称:

谭嗣同佛学思想研究.pdf

格式:pdf   页数:5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谭嗣同佛学思想研究.pdf

上传人:pk5235 2015/12/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谭嗣同佛学思想研究.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Tan Sitong Buddhaism Thought Studies


Candidate Dong Kuan
Supervisor Professor Zhao Zaiguang
College The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 Culture
Program Chinese Philosophy
Specialization Chinese Modern Philosophy
Degree Master Philosophy
University Xiangtan University
Date May 10th, 2009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
摘要
谭嗣同在中国近代历史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传奇式的政治人物,而他在佛学上的
贡献和努力相对来说就很少有人提及。总结而言,他的佛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首先,谭嗣同从佛学的多个方面阐发了自己的见解,其佛学思想带有明显
的体系化特征,为其同时代的维新志士和后来的有识之士所吸收和借鉴。其次,利
用佛学来批判传统儒学,进而直面封建专制下的种种弊病。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
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第三,谭嗣同将佛教的众生平等理论同时代相结合,构建了一
个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都平等的“仁—通”的社会理论体系。用平等的佛性批判了
不平等的现实世界。第四,谭嗣同的佛学具有鲜明的救世思想,心系天下,以拯救
苍生为己任。第五,他的佛学思想同其他学术思想相互结合,兼容并包,体现了他
思想的开放性,具有现代文化的精神。
传统佛教是规劝人们觉悟生存之苦,追求自我解脱,这就在价值意义和社会理
想上都表现为消极和出世的一面,而谭嗣同将佛学引入到政治领域来宣扬维新理
论,唤醒了国人济世拯民的慈悲心怀,激发了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勇气。他是中国
传统佛教近代化的关键人物,为应用佛学的来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因此
他在近代佛学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从“人生”及“社会”两个方面分开来讨论谭嗣同的佛学思想主体,虽似
两个部分,但是其中相互联系和依托。正如在大乘佛学中,出世间法不离于世间法,
探讨关于人生的佛学终究是要回归于关于社会的佛学,而关于社会的佛学要有关于
人生的佛学做理论前提和基础。本文在以谭嗣同的原著为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
成果,以期给谭嗣同的佛学思想一个比较公允的评价。
本文的基本框架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论述谭嗣同如何走向佛学。第二和第三
部分从“人生”与“社会”两个方面介绍谭嗣同的佛学思想内容。第四部分是谭嗣
同论述关于佛学与儒学的关系问题,内容包括佛学与儒学的相似性和佛学与儒学的
不同两个方面。最后是谭嗣同关于佛学与自然科学互通性的一些探索与成果。

关键词:谭嗣同;佛学;人生;社会







I
Abstract
Tan Sitong is the widely known legend-style political figure in the Chinese modern times,
but very few some people studies about he and on the other hand mentions diligently in the
Buddhist studies summary says, his Buddhist studies characteristic mainly
manifests in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First, Tan Sitong has expla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