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477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docx

上传人:书犹药也 2019/9/11 文件大小:4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般说来,2000年高考作文不太会走题,但是还是有少数考生把“话题”搞歪了,为什么?细细揣摩,是因为这些考生没有把命题的关键词句咬准、咬牢。该题的关键之处是: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对题目只作粗粗扫描,是不容易抓住关键词语的;只有一字、一词地细读,才能“强迫”自己把命题的主要“指令”搞清楚。不少考生,高考审题只有1到3分钟,匆匆下笔,容易跑题。有一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特别在考题里添加了关键词,提示考生务必联系自己,写一写自己。结果,仍有七八万考生只写他人不写自己,严重走题。这话我在许多场合强调过,今天再郑重地说一次。抓牢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还不够,还必须向该“话题”的“前因”和“后果”开拓。所谓“前因”,主要指:①世界是千变万化的;②看问题的角度、标准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所谓“后果”,主要指:①丰富多彩的答案中有正确和不正确的;②只有全面地、辩证地思考分析,才能找出正确的答案;③正确的答案又分最佳的、好的、较好的,等等;④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益求精,才能找到某一时期、某一情境中的最佳答案;⑤找寻最佳答案,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创造。请看,这么一拓展,文章的思路就开阔了,可说的、该说的、有分量的话就多了。否则,你就只能平面展开,罗列一些“丰富多彩”的“答案”来应付了事。这种“罗列”,是肯定不能提高作文档次的。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做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10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善于选点,首先要求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作文话题所供材料,从而把话题“化大为小”。如果把材料当作铁板一块,考生作文很难避免“千人一面”,很难出现精彩纷呈的局面。其次要注意避免“选点过多”,“贪多致滥”。还要注意避免“选点偏狭”、“选点肤浅”等问题。   这几年话题作文,都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如2000年高考作文,在引出“话题”之前,有这样一段提示:“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这里面包含着很多信息。如,它提示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命题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如果要写成议论文的话,这个提示中的有关内容就可以成为文章的分论点。为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客观原因),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主观原因)。在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里,有这样两个分论点,完全能够把道理说得比较透彻了。再如,这个“提示”实际上还告诉我们,写关于这方面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200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要求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主题,并加以论证和谈谈有关设想。2001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以“文化遗产”为话题,谈谈自己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前者,不少考生对世博会不甚了解,虽有话题文字作说明,但仍不得要领,故而作文“主题”不明、不新,“论证”和“设想”也就言不及义。后者,没紧扣题目的要求,大多写文化遗产是什么,而对“认识和思考”也即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和怎样辩证地对待等,缺乏深刻的论述。同样,写2002年的命题作文《面对大海》,许多考生由于对大海的本质特征缺乏理性认识,又不善于联想和感悟,再加知识储备匮乏,因此只能就海的“大”和“深”说些肤浅的道理,而不能就大海的比喻义、象征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方面作深层次的阐述,也很少有人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阐述大海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蕴。1999年高考作文题是:阅读下面的文字,以“‘回声’的启示”为题,写700—800字的文章。考生审题失误主要表现在:1、认识偏狭,不得要旨。材料的重点在母亲说的话:“……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界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而有些考生却关注孩子与小山的对话,或谈不应“骂人”,或说“好有好报,恶有恶报”,这就偏离了材料的主旨。2、理解表浅,言不及义。有不少考生虽然看懂了寓义,但不能就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作深层次的论述。3、囿于一点,不善联想。很少有考生突破待人接物的范围,联想到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思维闭锁,人云亦云,自然写不出创见和新意。199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