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北京青年引发教育反思+知识能力谁长谁短.doc

格式:doc   大小:17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北京青年引发教育反思+知识能力谁长谁短.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9/18 文件大小:1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北京青年引发教育反思+知识能力谁长谁短.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北京青年》引发教育反思知识能力谁长谁短?来源:北京晨报发布时间:2012-08-24编辑:szy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但导演赵宝刚接受采访时却总能跳脱出剧本本身,而聊到相关社会话题。赵导新作《北京青年》正在北京卫视以及优酷、乐视等同步热播:青年人身上普遍存在哪些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有知识者多,有能力者少;空有想法的多,付诸实施的少;怨天尤人者多,自我检讨者少”?对于同样的话题,结合中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发表了看法。100元过7天会不会生存成问题?中国的教育向来是重知识轻能力,以《北京青年》中的生存体验为例,哥儿四个初到烟台,人生地不熟,大哥何东提供每人100元/周的生活费,鼓励大家去挣钱,哥儿四个如何挨过?之所以设置这段情节,赵宝刚想表达的是,“有文化(指知识)、无能力的人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得很好;反之则是有可能的;二者兼而有之最好不过。为此,优酷还特别推出了“生存大挑战——100元活一周”活动,很多网友留言,这个数字少到突破自己的底线。试想,当你出去找工作时,你和他人连最基本的沟通交流能力都没有,你怎么生存?事实上,因第一印象欠佳在应聘时被拒的例子数不胜数,纵有一肚子学问,无奈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口才、交流、谈吐等都属于能力范畴。熊丙奇直言,国内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由来已久,“有知识无文化的现象跟基础教育有关系。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只关注知识学习,不关注能力培养。只关注分数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升学,忽视了提高能力和素质。这种残缺的教育导致了孩子们的学习、观察、表达、沟通等能力都有问题,人格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均有所欠缺。”温水煮青蛙能不能早点“爬”出来?何东在“重走青春路”之前,厌恶自己的工作,但缺乏足够的勇气重新开始,一度犹豫彷徨,蹉跎度日。后因被女友权筝(马苏饰)的一句“你就是没断奶的孩子,永远也不可能重新上路”的话刺激到,才终下决心。生活中随处可见上路前的“何东式”年轻人,对现状不太满意,却安于“温水煮青蛙”的状态。对于这类年轻人,赵宝刚说能力尚欠缺,心态需调整,“现在对生活的怨恨和困难,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能力不足造成的,再加上不正确的心态在作祟。假设你的心态改变的话,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熊丙奇更加确切地指出,以上现象是年轻人缺乏责任心的问题。“中国的孩子受到的都是包办教育,从小到大什么事儿都是父母安排好的,他会认为是在为父母而学,为父母而工作,没有自主性,缺乏动力和激情。找到一份工作,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当找不到工作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啃老。”做职业规划该不该趁着30岁之前?中国的孩子对这句励志格言再熟悉不过: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艰苦奋斗。虽然在《北京青年》中没有明确就“人从小应不应该有理想,什么年龄应该树立理想等”进行探讨,但赵宝刚试图通过该剧传达出:人30岁之前不要有特别具体的理想或目标,否则你就在最应该走一走、闯一闯的年龄段为未来的欲望买单。赵宝刚甚至直言,过早地树立理想是件特别害人的事儿,他最听不得某某青年创业终获成功的故事,“他如果在毕业时先看一看,当能量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再去创业,至少会少走五六年的弯路;或许他会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创业。”熊丙奇对此看法不同,“不是说不要树立理想,而是‘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没有规划’,这个才是现在年轻人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