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Scienc 2005,28(4):965 一968 9 6 5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赵建华‘
(宁波教育学院,)
摘要本研究采用同伴提名法对宁波市560 名小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小学生攻击行为的类型特点及其年级差异,结果发现:
}1>d“学生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发生率最低。(2)小学生三类攻击行为的比例均存在显著的
年级差异。(3)小学生各年级之间既有存在显著性差异,也有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小学生攻击性行
为产生的原因及其教育干预的对策。
关越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类型原因对策
众、教育行政机构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如日本、英国、瑞
1 问题的提出典、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研究。近
攻击性行为(aggressivbehavior)是儿童的一种主要社会 20 年来,国外心理学家在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
行为,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发展状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国外近年的
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有关研究发现,男生易受身体攻击,女生易受间接攻击,受言
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指标。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 语攻击的比例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儿童受攻击的比例总体
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是有明显的不上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但不同攻击类型之间存在差异,其中
良影响,危害较大。经常受到攻击的儿童通常会导致情绪抑受直接身体攻击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受直接言语攻击
郁、焦虑紧张、注意力分散、自卑孤僻、厌学逃学、学习成绩下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受间接攻击的比例随儿童年龄增
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攻击者来讲,攻击他长而发生的变化无规律性。但是在国内,关于儿童攻击性行
人则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因为攻击行为为的研究还没有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心理工作者的广
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现象。心理学家韦斯特曾进行了长达 14 泛关注,主要集中在以张文新、杨冶良、林崇德教授等为代表
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 70 % 的暴力少年犯在 13 岁就被确的少数心理学家的重视,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作出了积极有益
认为有攻击性行为,而且儿童的攻击性水平越高,今后的犯的探索,并取得了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罪可能性越大。也就是说,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今后各种行为本研究旨在揭示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小学生攻击性行
问题的先兆。为的类型特点、性别与年级差异及其产生的多种原因等,以
攻击性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损坏或抢夺他人物的行期为学校进行有效的教育千预提供事实资料和必要的理论
为。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身体攻击,包括打扭拧人、依据。
指戳砸人、挤压踩人、推碰撞人及抓咬他人等。二是言语攻
2 被试与方法
击,包括说脏话骂人、取笑嘲讽人、给他人取外号等。三是间
接攻击,包括恶意造遥、散布坏话、唆使打人、社会排斥等。 2 .1 被试
虽然儿童攻击性行为在 20 世纪初就受到了心理学家的高度采用分层整群取样法,以班级为单位,从宁波市城区的 3
关注,但是关于学胶情景中儿童攻击性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