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關鍵字:洋務運動;性質;失敗原因;教訓長期以來,史學界對洋務運動的性質存在激烈爭論,隨著對洋務運動研究的深入,對其性質的認識逐漸達成一致,多數人認為,洋務運動既是地主階級的一次自救運動,同時又是地主階級所進行的一次改革運動。首先,在“內憂外患”局勢下,在鎮壓農民起義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槍洋炮,鎮壓了農民起義;同時又試圖通過練兵、興辦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來“求強”、“求富”,以挽救清王朝。因此,洋務運動是一次地主階級的自救活動。其次,洋務派在不觸動封建統治的基礎上,實施了一些變革,引進西方科技,興辦近代企業,改革傳統模式,這與當時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也是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是一次改革運動。洋務運動是清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為挽救清王朝發動的一場地主階級自救運動。其重點在軍事、外交、機器製造以及與之直接相關的某些文教事業,他們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本質在於維護封建專制統治;並且洋務運動是在封建官僚主導下進行的,這些因素決定了他們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隨著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它引進了西方國家的近代生產方式,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員,興辦了近代新式學堂,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也對外國經濟勢力起了一些抵制作用。洋務運動在當時的中國,其失敗命運是不可避免的。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有客觀原因,但主要是主觀原因。客觀原因主要是西方列強並不希望中國富強,他們不會讓中國掌握真正的先進技術。洋務派聘請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國官員不懂技術,進行敲詐和謀取暴利,使企業難以發展。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仇視一切洋務,百般阻撓和破壞,使洋務運動步履維艱。主觀原因比較複雜些。整個洋務運動缺乏一個健全、有力的領導核心,僅憑地方上幾個熱心洋務的總督、巡撫去搞,力量分散有限,難成大器。洋務派官員自身的近代化修養不足,沒有意識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建設對其經濟發展所起到的關鍵作用。相反,洋務派企圖靠單純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而不徹底變革封建政治制度,試圖在中國搞所謂的“中體西用”,即用中國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載西方的先進技術,對兩者的內在矛盾認識不足,因此必然導致失敗。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具有現代化思想的領導核心,導致了晚清王朝無法靠自己來革新不合時宜的封建專制制度,從而無法成功實現“自強”、“求富”的目的。晚清對社會現代化轉型探索的失敗,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固然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但軟弱平庸的領導核心也助長了這種制度的腐朽程度。因此,晚清中國不可能象同時代的日本那樣,通過自我變革達到自強,並最終完成社會現代化的轉型任務。另外,洋務派本身的階級局限性,決定了他們既是近代工業的創辦者和經營者,同時也是其摧殘者和破壞者,其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體制,必定會遏制洋務企業的發展。同時,洋務派在主持外交活動中,堅持“外須和戎”,對外妥協投降,因此,他們所創辦的近代企業雖有抵禦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卻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位。洋務派企圖靠單純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而不徹底改變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導致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這也可以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辯證關係來綜合理解,即腐朽的清朝統治阻礙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新的生產力不可能在封建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