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为浪漫而生的诗人——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徐家殷实的家境使得徐志摩很早便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他不顾一切,舍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争取婚姻恋爱自由。就像后来胡适评价他的那样,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徐志摩与张幼仪1912年7月,“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在苏州创立,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所嫁之人便是徐志摩。被人安排的婚姻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于是1915年,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而张幼仪之所以嫁给徐志摩,则因其四哥张嘉璈视察学堂时,看到了徐志摩的一篇文章,深感此人文采,认为此人日后必有所为。婚后不久,徐志摩即离家赴京津求学,1918年张幼仪生下长子徐积锴(乳名阿欢),不久,徐志摩又离家赴美国读书,次年转往英国伦敦。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此时的徐志摩正痴恋林徽因不能自拔,而当得知张幼仪再次怀上他的孩子时,徐志摩要求她把孩子打掉,并于提出离婚后不久不辞而别。毅然决然地抛弃此后,张幼仪前往德国投靠张家兄弟,并于1922年在柏林产下次子彼得,一个多星期后,急于离婚的徐志摩正式与她签署离婚协议。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坚强地生活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婚前,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大儿子徐积锴)意见:“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在共同生活了18年后,1972年苏医生病死,张幼仪赴美,1988年病死于纽约,是与诗人徐志摩有过情感生活的人当中,活得最长的人。徐张二人在从未谋面的情况下便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在结婚之前,徐志摩曾拿着张幼仪的照片不屑地看了一眼,然后说:“乡下的土包子!”徐志摩眼中的“土包子”张幼仪真的是乡下的?真的张的很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