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9
文档名称:

晓峰细胞形态异常 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2,978KB   页数:5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晓峰细胞形态异常 PPT课件.ppt

上传人:yzhlya 2019/9/22 文件大小:2.9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晓峰细胞形态异常 PPT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晓峰细胞形态异常血涂片的细胞形态学检查忽略了血细胞的人工分类,有不少白细胞形态异常的疾病被漏诊。因此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应引起重视。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颗粒异常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中性粒细胞核形态的病理改变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在血涂片中检查出异常白细胞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1)核左移: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左移现象。(2)核右移:说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及炎症恢复期,遗传***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3)分叶过少:乳酸缺乏症,假性Pelger-Huet异常等。。环形或面包圈型核:见于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1)颗粒异常: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菌感染,但轻微的中毒颗粒也可见于正常孕妇。(2)空泡变性: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患者,也可能与粒细胞部分退化有关或遗传性疾病等。(3)内涵物的存在:Dohle小体,主要见于细菌性感染,炎症和烧伤,也可偶见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等。: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见于长期化疗,放疗,常作为致畸、致突变的指标之一。: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风疹等。白细胞中嗜中性粒细胞占50%~70%常见于感染(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最常见于急性感染,可能患有局部感染如痈疽、疖肿等淋巴细胞占20%~40%增高: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 免疫缺陷、放射病单核细胞占3%~8%⒈增加见于骨髓单核细胞综合征、单核细胞增多症。⒉减少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全骨髓功能不全。嗜酸性粒细胞占1%~5%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嗜碱性粒细胞不超过1%①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②应激反应,如心梗、严重感染、出血等。1、原粒细胞:2、副原粒细胞:3、晚期原粒细胞:4、双核型原粒细胞:5、小原粒细胞:6、大原粒细胞:7、早幼粒细胞:9、柴捆细胞:10、浆质体:11、中幼粒细胞:12、晚幼粒细胞:13、杆状核粒细胞:又称带状核粒细胞,14、巨大中性粒细胞:15、分叶核粒细胞:又称成熟型粒细胞16、巨多分叶核粒细胞:又分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17、匹杰-赫托畸型:又称中性粒细胞分叶不能,18、乔第克畸型:又称膜结构缺陷性白细胞异常。19、阿德畸型:又称阿德小体,20、杜勒小体:又称蓝斑或球形包涵体,21、奥尔氏小体:又称棒状小体或杆状小体22、中毒颗粒:23、空泡:24、鼓槌状小体:又称锤状赘生物,25、核棘突:又称柄状小芽或芽状突出26、红斑狼疮细胞:又称LE细胞中性粒细胞核形态的病理改变核左移核右移核棘突、鼓锤状核Pelger-Huet核异常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标志着它的发育阶段,能反映粒细胞新生及衰老的状况,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可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两种。核左移周围血涂片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可出项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及原始粒细胞称之为核左移。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特别是化脓性感染。如同时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核左移的程度与感染轻重及机体抗感染能力密切相关。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增高,但无核“左”移或仅有(6%)核左移时,表示感染较轻,也表明病人抗感染力在增强。如两者同时增多,杆状核粒细胞>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甚至中度核左移,表示感染严重;如杆状核>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早幼粒、原粒)时,称重度核左移。核左移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者>3%)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为核右移。此时如伴有白细胞减少,为骨髓造血功能降低,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如巨幼红细胞贫血、恶性贫血等)核右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