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题:中俄两国经济体制改革比较一、中俄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背景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背景经济方面:新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必然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当时的中国的国情使得中国不得不采取高积累,低消费的“生产自救”方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成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发展畸形,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有限。1957-1977年期间,%,1978年,中国人均均水平为8100美元,中等收入均水平为520美元。政治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同时,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奠定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政治基础。:前苏联从1922年成立到1991年12月解体,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公有制,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入和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化,这种体制逐渐失去往日的雄风,无法继续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种种弊端的凸显开始阻碍经济发展。政治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不只是经济陷入负增长,苏联的国际经济政治地位也呈下降态势。在苏联解体前夕,整个社会已经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的漩涡之中。1988年以后,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不但没有顺利进行,反而搞乱了政治秩序,政治斗争与经济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前苏联解体。二、中俄改革方式的不同两种改革过程:—中国从局部改革到整体配套的渐进改革过程与俄罗斯“一揽子”全局改革的激进改革过程。,缘于中国的农村和农村经济是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链条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当中国改革已势在必行时,必然从最薄弱的环节下手。以安徽凤阳小岗村1978年自发包产到户为起点,中国广大农村开始了全面的改革探索。农村从生产方式开始的改革,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性,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创造了前提和条件。而城市改革就是在这种农村经济全面好转的时候全面展开的。1984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为重点转向以城市为重点的标志。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这一目标定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这一模式具体化。从此,中国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改革时期进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到199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过程已经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将侧重于建立新体制,转向综合配套的改革,即1994年以后的改革已经转向以整体推进为主要特征的,同时实现重点突破的改革新阶段。这一变革的基本内容是将经济决策权分散化,建立适应中国经济市场化要求的宏观调控体制,改革的重点集中于财政税收制度、金融制度、计划投资制度、外汇制度、对外贸易制度以及国有企业制度等,由此出现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一揽子”少激进改革过程(l)产权私有化俄罗斯工业领域的私有化浪潮是从小私有化开始的。1992年上半年重点是在以往国有企业租赁合同的基础上通过拍卖和招标来出售小企业。1993年底,70%的小企业已转变为私有制,到1996年,%。接下来是所谓大私有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证券私有化”,通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