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文房四宝TheFourTreasuresOfChineseStudy第二集【造化】笔、墨、纸、砚,登堂入室的舞台,历史上一次次精彩的亮相,有哪些名流大家倾情出场,追寻书写工具的进化之路,造化之门,文人情怀岂止在文房。一副堪称行书第一帖的书法极品果真用的是鼠须笔吗?一只仿佛只存在于传说和历史掌故中的毛笔,对跃跃欲试的制笔师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张文年)“这样子,我们商量的还是掺兔毛,然后这个猪鬃做衬,深锋就做腰,这样子笔就成形了。”采用两种以上原料制作的笔叫兼毫笔,将老鼠的胡须掺入兔毫、猪鬃,如此说来这支笔应当称之为鼠须兼毫笔。与用笔之谜并存的还有《兰亭序》谜一样的命运。传说中酷爱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四处搜集王氏墨迹,却遍寻不到《兰亭序》。此时足智多谋的御史萧翼被委以重任,他乔扮成书生到永欣寺找到了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的弟子辩才,拿出几幅王氏法帖请他鉴赏。一时兴起的辩才告诉萧翼,这些虽乃真迹,却非精品,并取出家传七世历经三百年的《兰亭序》为之一观。萧翼不动声色,之后他骗取辩才的信任,趁其不备,盗走此书,使人快马加鞭送往长安。急匆匆赶回寺院的辩才幡然觉醒,追悔莫及。至于费尽心机骗来的《兰亭序》从此成了我唐太宗李世民的案头之好,坐卧赏玩并组织书法好手拓写临摹,分送给众皇子和大臣。从此号称“千古第一行书”《兰亭序》惊现于世,名动天下。一位热爱书法痴迷王氏墨宝的皇帝,一批风格迥然的书法大家,一次组织化的临摹活动,让一幅名帖的笔法韵味保留到了今天。其中以冯承素双钩法摹本,即神龙本《兰亭序》最得原作神韵。如今,《兰亭序》的真迹早已不知去向,连同白如蚕茧细如蚕丝的蚕茧纸一起销声匿迹。有人认为它被李世民带入了昭陵,也有人推断它陪伴着女皇武则天长眠乾陵。失去的也许永远不可能复得,但探索和研究之路却绵延不绝。无论是张文年研制的鼠须笔,还是庄天明重拾二指执笔,他们的努力都将会在探索书法奥妙的求索之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祝勇)“艺术本身是一种永恒,中国人以各种的方式在寻找永恒。一代一代的书家通过不断地临摹《兰亭序》,来使《兰亭序》这样的一个书法文本她的生命延长,可以使这个作品超越时间的限制,成为永恒。”(萩信雄)“所以说,人生命的节奏,感觉的节奏,和书道的节奏是一样的,共存的。正因为这样在世界所有的文字当中,汉字是最高级的一种文字。”中国书法的最高奖兰亭奖年年在兰渚山如约而举行。从古到今流觞曲水的游戏依然继续,清溪中波动着笔与书的一段传奇。今天的人们正用自己的方式继承、表达、呵护着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文化坐标。巢湖之滨,鱼米之乡,坐落在渔村里的这家纸坊并不产纸,而是对纸进行加工,把生纸做成熟纸。从父母手上接过作坊后,刘靖一直专注精细纸张的制作。制作各色纸张对纸坊如同家常便饭,然而这些日子,仿制一件古代色笺的细活却让刘靖并不轻松。纸张增染彩色或赋以图案,作为信笺、诗笺之用在中国素有传统。留存至今的许多书法真珍品便保留在历代书札中。陆机的《平复帖》,1700多年前的一封书信,对今人而言,它不仅是写在纸上的最早书札,也是书法史上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上海图书馆藏有大量明清信札,带着未解之谜,刘靖慕名前来。(刘靖)“版子雕得好,现在不容易雕得这么好。我就说它这个样式还是上溯到薛涛当初制作信笺的这个源流。”书札,也称信札、手札,它是古人传递消息,联络情感的主要形式。家书抵万金,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