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9/27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美的沉思》读书笔记对即使最卑微的草虫的生命亦不放弃、恒久而不断的爱,便使那困顿成为坦途,使惨伤中有温暖,使郁闷与灰暗转成宽阔与亮丽的世界。我们新时代的“美的沉思”是应该从齐白石再起步的。以下内容是品才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蒋勋《美的沉思》的读书笔记,欢迎参考!《美的沉思》读书笔记1、那山水不同于西方人的“风景画”,它不只是外在客观景象的模拟,而更是从现象的风景中,寻找归纳出山水的本质。那山水是宇宙本体的探索。那山水,是洪荒到劫毁,万物赖以托庇的空间。那山水,是初始到终结,人所行经的途径。那山水是现象背后永恒的秩序,是困顿挫折的生命向往皈依的理想之国。中国的山水,经由宋元人的静观沉思,已从绘画升高成为一种哲学。(P190)2、宋代艺术的动人之处,便是它常常是以一种暗示的方法存在,使存在变成一种理念。(P200)3、立轴形式的绘画,悬吊在墙壁上,是一个完整的绘画空间,但是,在卷收和展放时,绘画空间的改变是西方硬框式绘画所没有的。这种绘画空间的卷收与展放,一般人只是从收藏的方便来思考,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中国时间与空间观念的反映,一种延续的、展开的、无限的、流动的时空观念,处处主宰着艺术形式最后形成的面貌。这种延续的、展开的、无限的、流动的观念,在长卷形式的绘画中表现得就更为明显。(P217)4、时间无限,一切未完,中国的长卷、章回小说、组重性建筑、戏剧,最后都在指向一个“未完”,希望即使个人声明有限,但文明还可以延续。(P237)5、古琴里的音,常常是反音的表现的。它一点也不华丽、悠扬,不使人沉溺于音的煽情性上。相反地,它拙涩、犹豫,它反复低回。仿佛使音回到它最初的与物质的多样试探中,是捺、拧、按、抹、拈……试探手与一根弦的各种可能。而那大量的空白,便使音呈现了它最初始的表情,是洪荒中的初音,使人对音反省沉思。从感官的刺激升高为对感官的反省与沉思,中国艺术的空白,使各类艺术步向更为观念的、更为哲学的境地。(P242)6、在传统中国观念中常说的“天下”、“江山”等概念,很不同于西方的“国家”,它并不是一个刻板的政治组织的形态,而毋宁更是一种对文化、传统、生存价值、宇宙观的认同。(P256)7、唐寅的世界,不再是倪瓒的孤高出世,他也不追求元人的高远理想,他甚至有点纵溺颓废,在入世的过程中享乐放纵,又沾染着尘俗名利的欲望,在失意之后便成为虚无。这种享乐与虚无的基调,构成了唐寅世界的诗意、甜美,以及淡淡的夕阳的感伤,是城市文艺兴起时没落文人的顾影自怜。(P265)8、每种生物在其生命流转的过程中,都自然产生各种对应的姿态,有悲有喜,有苦有乐,千奇百状;人们经过审视、观赏、评比加上创意的心得,以诗歌、绘画、建筑、雕塑等各种形式,记录下各种生命情态的美感,穿越时空,始终焕发出诱人的神采。(P295)《美的沉思》读书笔记1、中国人爱玉,仿佛是对那久远而茫昧的石器时代的记忆,不但是在视觉上看它们的形制,更是用手、用脸颊去亲昵这玉石的质地。(P7)2、一种“文化符号”的形成,往往包含了更为复杂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心理与情感的活动。(P76)3、我们在汉代艺术中,去除了一些特例,的确可以发现在绝大多数艺术作品中,一种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儒家稳定的伦理秩序与人情之常为基础的美学观,在艺术上呈现了与其他时代不同的“朴厚”的特色。这个朴厚的主流在书法、绘画、画像石、诗歌中都可以见到一贯的表现。(P98)4、汉代的乐府诗中常见的“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努力加餐饭”,是用质朴到近于“平凡”的方式来表达对于亲人的恩爱和祝福。……汉代的美,正是美在这日日月月的人情之常。在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一碗白饭中寄托着对生活的爱玉肯定。(P98-99)5、汉代画像石最常见的主题“农耕”“捕鱼”“狩猎”“采桑”“取盐”,正是使百姓安分于土地的具体表现。(P99)6、宗教艺术为了渲染超自然的巨力,常常运用单元重复的技法,使人的感官进入超理性的状况。是用近于迷狂的催眠,使人产生精神上从现时的游离与超升。……这种对现世的否定,对心灵静定世界的向往;这种对自身劫难的悲苦意识,以及在漫漫的时间苦海上心灵的彷徨无告,原来都不是中国美术的主题,却在一次战乱连年的世代,寄托在异国的宗教下成为中国人心灵上审视的对象。(P124)7、以石雕人像来说,云冈本尊大佛的体积、量感的巨大或沉重权威逐渐被淡化了,代之而起的是更多面带微笑的交脚菩萨与思维菩萨。它们不是以巨大、崇高、权威,对生命的颐指气使来建立姿态;相反地,却是以更多向内心的自省、更多对生命喜悦的自觉,更多的慈悲与谦逊来形成另一种动人的力量。这种石雕比例上较小,不再强调体积感,却反而强调线的流动,仿佛要暗示那精神内在的喜悦可以解脱石头的沉重与负担,化成一缕微笑而去。(P127)8、身体可以受苦役,精神可以被屈辱,但是,那藏在内里的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