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管子学刊 2002 年第 3 期
古代学术思潮
《仪礼·丧服》所蕴含的
“三纲”、“五伦”观念
丁鼎
(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烟台264052)
〔摘要」本文对《仪礼·丧服) 中所鱿含的“只纲”、“五伦”观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作者不同意“三纲’观念
始于《韩非子》的观念,而认为(仪礼,丧服》中关于君P:, 父子、夫妻之间不对等的服制规定,实际上已蕴含了
萌芽状态的“三纲’观念。另外。作者还认为(( ,I,庸》所N 出的“五达道’与《孟子》所总结的“五伦’说的内容
其实早已蕴含在《仪礼·丧服》的服制条例之中。而且这种“五伦观念是在《尚书》、《左传》等所载尧舜时代以
体现血缘亲属关系为荃本内容的旧“五伦1, 说的A4础上增加君臣“、“朋友”两伦而成。
【关键词」《仪#L·丧服》伦理观念; ‘1三纲”; ‘五常、“五伦”
f 中田分类号K 204 文献标识3$ [文章编号1002- 382(200203- 0075--0 4
儒家所宣扬的“三纲”、“五伦”观念是我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伦理观
念。“三纲”、“五伦”观念虽然一般认为形成于战国秦汉之际,但实际上早在《仪礼·丧
服》中即已体现了较为完整的“三纲”、“五伦”观念。兹分别论列如下:
(一) 《仪礼·丧服》中的“三纲”观念
所谓“三纲”,就是《礼纬·含文嘉》所概括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D 。其主旨就是将君、父、夫三者置于统治地位,而将臣、子、妇三者置于被统治
地位,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 士
一“三纲一名不见于先秦文献,而是始见于汉儒董仲舒所作《春秋繁露·基义篇》:
“凡物必有合⋯⋯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君臣、父
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 父为阳,子为阴; 夫为阳,妻为
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0
“三纲”之名虽不见于先秦典籍,而始见于汉代,但“三纲”观念的实际内容在先
秦诸子的论述之中早已出现了。孔子的思想中就已经有了“三纲”的具休内容。据《礼
记·哀公问》记载,鲁哀公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 “政者正也。⋯⋯夫妇别,父子
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不难看出,所谓“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就
是后世“三纲”观念的具体内容。其主旨就是要求强调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上下尊
,男,山东莱西人,历史学博士,现任《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主编,
文化史
纲纪》号!礼纬《含文嘉).此据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8月版,
万方数据
卑关系。当然,孔子所主张的君臣、父子、夫妻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
要求臣忠、子孝、妻顺,另一方面则要求君仁、父慈、夫义。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君
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21
显然,这与后世封建专制社会发展起来的极端尊君抑臣、尊父抑子、尊夫抑妻的思
想观念是有所区别的。
先秦诸子当中,战国末期的著名法家人物韩非子对“三纲”观念的论述最为系统和
全面。他说: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
之常道也。..[3)因而有学者据此认为: “董仲舒和班固,都以儒家相标榜,也都被推